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我的教师情结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4-09-10

王端阳

退休赋闲,生活变得闲散恬淡,常不免会回首过往。只觉往事如烟云,它使你兴奋、激动,也使你惋叹、遗憾。在人生的大船上,你太过匆匆,还未及灵醒就已经是夕阳晚照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年,我七岁了,迎着灿烂的五星红旗,我跨入了新中国学校的大门。从那时起,我从小学到完小,从初中到高中,十二年寒来暑往,长成一个有文化的小青年。用当时时兴的话说,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新中国培养长大的一代青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俱兴,一切都是新鲜美好的。我睁大着兴奋的眼睛,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知识的园地里贪婪地吮吸着文化的营养。我爱学习,肯用功,学习总是上游。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时时有一种获得感。到了中学,我假日去得最多的就是书店。我接触了大量文学书籍,读到了许多中外名著和现代文学作品,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风云初记》等,我虔诚地实践着高尔基的“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箴言。

学生时代,我接触最多的自然是和我们学生朝夕相伴的老师。他们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他们的知识和风度,都在我的心底留下深深的印象。我至今清楚记得,我的启蒙老师名字叫张正兴,四十多岁的年纪,对学生分外亲切和爱护。我们渴了就去他家喝水,手脏了就去他家洗手,铅笔钝了就找他削尖。他给我们包书皮、钉作业本,还把他从老家带来的桃子和杏分给我们吃。那时,我们感觉在他家(他在学校的办公室兼居室)就像在自己家一样。上了完小,教我们的是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她窈窕俊秀,每天下午活动,和我们一起踢毽子,她对待我们和对待她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上了中学,我们慢慢自立了,不再需要老师贴身管护,重要的是学习知识。在初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我们数学的郑金亭老师。每次上课,他总是面对学生,背靠黑板,一边讲一边写一边移步,一堂课下来,满胳膊袖子都沾满了粉笔末。在校园我们经常看到他一条裤管挽着忘记放下。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拘小节的好老师。到了高中,我们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外籍青年大学生,他们风华正茂,学有专长,是我们莘莘学子崇拜的偶像。张存仁、牛永光、许赏勋、周风歧、姬民倡、刘义臣……那时,在我的心里,他们就是最有知识最受人敬慕的人。最令我感动的是张存仁老师的认真敬业。每次上课,他都提前站到教室门口,目送同学们一个个走进教室。上课铃声一响,他准时走上讲台。课堂上,他目光炯炯地扫视着每一个学生的动态,你稍有懈怠,他的眼睛,就会停留在你的脸上,等待你的回神。所以上他的课,没有人迟到或懒惰。有一年暑假,我曾把我在家的自修作业交给他看,不想几天后我拿回家一翻,厚厚的一大本作业,干净清晰的批注写得满满的,足见他的认真和用心……

就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我逐渐产生了以当教师为人生目标的想法。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了我父亲的影响。

父亲是旧社会过来的人,他读书到民国的高小,在那时的乡里,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他也确实有不错的旧学功底,又写得一手工整娟秀的毛笔楷体,年轻时一直在当地的学堂教书。他告诉我说:当个老师就好,释疑解惑、教化后人,与书为源、清白做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然而,其后我却无奈地失去了踏进大学校园门槛的机会,我为此痛苦失落。但我终究还是有幸如愿走上了培花育苗的园丁之路,而且一干就再也没有回头。

因为热爱,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所以不怕辛苦、任劳任怨,就像当年我的老师那样。十几岁的少年,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我在和他们的相处中感受到的是快乐和纯真。因为热爱,我喜欢给孩子们上课,所以一进入课堂,就精神焕发、忘记自我,就像当年我的老师那样。课堂就是我的天堂,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神圣的付出、一种精神的享受。

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口号,把科学教育放在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教师的地位空前提高,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尚。1985年,国家专门为教师设立了教师节。这年的首个教师节,我被评为运城地区首届初中语文教学能手,并光荣地赴运城参加了首个教师节表彰大会。

县城学校和农村不一样。学校规模大,班级学生容量大,家长要求高,社会关注度高,所以教师的工作量要远比农村教师繁重。那时候,大多数教师的家都还在农村,学校每年农忙时节都还放几天假。

学校的生活看似单调,但我并没有感到枯燥。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几次大型文体活动,单是平时校园里时时此起彼伏的书声、歌声,就足以令我心神愉悦。

斗转星移,日升月落,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多次被推荐参加全县范围的教学研讨活动,多次进行全县范围的公开教学和示范教学;我被地区抽出参与命拟中考试题,我的教案和教学论文多次获得省级、地方级奖励……自然,我也不断地获得了多种荣誉:教学能手、模范班主任、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政协委员……尽管生活中不乏难题和苦恼,但事业上的问心无愧使我心地踏实。三尺讲台上没有骤风暴雨,但却是我生命航程的动力。我头上的青丝变作了白发,我清癯的脸上爬满了皱纹……

多少年来,一波波的学子走进来,又一波波的学子走出去。而岁月呀,却不客气地让我不觉间就已步入老境。我离开讲台、走出校园的时候,回头一望,好像失落了什么,莫名地生出一丝惆怅来……

我忘不了我的学生们,尽管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他们的兴趣爱好各异,但走进社会,他们都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太多太多的学生从我身边走过,大多数我都已经很难记忆,但我对他们的情感始终没有改变。虽然街头偶遇,我相见却不能相识,但一声“老师”的问候,几句往事的提及,还能勾起当年的回忆。呵,真是青山依旧人变了,岁月的打造,我哪里还能认出面前的事业有成的中年汉子,青春靓丽的英男俊女,就是当年稚气十足的娃娃呢?

我总会常常想起他们。柳永红,十二冶建一个工人的女儿,因被选送到县少体校训练而在县城读书。她灵动俊朗,黑亮的大眼睛充满着智慧。她爱语文、爱看书,因为我教语文,又是她的班主任,所以她对我比较亲近,有时间常带我的女儿玩耍。我惊异她小小年纪,却很能善解人心。有一次,有学生反映化学老师对他们在课堂做作业中提出问题不予理睬。我问起她,她说,那不能全怪老师,也怪有些学生不动脑筋。化学老师脾气怪,最生气学生不动脑筋随口乱问,所以就不屑回答他们。她就不是这样,她每次问化学老师问题,总是先把自己的思考说给老师,然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所以老师对她的问题从来都不拒绝,而且分析解答又耐心又诚恳。我甚为感慨,多聪明的孩子!后来她到河津读高中,还常常给我写信说她的学习和生活。想来她早已为人母,她的孩子的孩子都已经上学了吧?苗家新,毛家山区来的孩子,一脸稚气与纯朴,当值日生最认真,校园劳动数他最卖力气,可以说是班里的活雷锋。同学的凳子倒了他给扶起来,书本作业本蹭掉了他给拾起来,黑板忘擦了他赶紧上去擦……不知什么时候听说他去了南方,在南方游泳不慎溺水。我感叹惋惜:一个多好的鲜活的生命啊!高红梅,腼腆,安静,总是一脸微笑,好像从来都没有过愁闷和苦恼,或许她很能克制自己,内心强大,没有想到她一个娴雅文静的知识型女性后来成了指挥一方的副县长。我生病住院期间,她和同学来探望,使我感受到做一回师生的那份真情。杨文娟,一个让我多么熟悉的名字,二十八班的文娱委员,性情文静却又不失活泼,热心文娱活动,爱唱爱跳。元旦师生联欢,是她一手主导策划组织。晚会上,她又是主持又是表演又是串联,很有文艺天赋。初中毕业,她如愿考取运城的幼儿师范。20世纪90年代,我去运城批阅中考试卷,不期遇见了她。她热情备至,一定要我去她家做客。那时她已经在幼儿师范留校任教,家就住在学校。她说她和她的弟弟都是我教过的学生,要我一定不要失约。呵,孩子,有这份情意就足够了,我就已经满足了……

我也忘不了和我一起许多年的同事和朋友们。杨昭玉年长我几岁,作为校长,他宽容大度,有仁者之心、长者风度,我们相处得极为融洽。徐岐山和我既是同事,又是同乡、同学,他给过我很多关心和帮助,常使我心存感激。不想他退休后正当颐享晚年的时候,病魔却过早地夺取了他的生命,令人伤怀。作为长者的张务业,以校为家,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不问家事,精神令人感动。他业余喜欢编撰对联,常拿来同我切磋,年节总能见到他的联作发表在报端。还有待人实诚的鲁世俊,喜欢运动的吕俊贤,快人快语的毛淑青,还有彦璋、惠平、建设等,虽然都已经很少谋面,但我却时时会想起他们,怀念一起度过的时光……

我更忘不了为我们一代人的成长奉献了青春和爱心的我的师长们。他们永远都是我心中的丰碑。在以后的许多年里,他们和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学生都结成了忘年之交。许赏勋老师和周风歧老师在垣曲的日子,我们学生经常去他们家做客。他们告老回原籍之后,我们有机会就专程去他们家探望,他们也常走动来垣曲和我们相聚。如今,他们大多人都已经作古,或者卧病床榻,但他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泯灭。

在我的生命旅程中,我有过艰难和曲折,也有过苦闷和落寞。我的身边走过太多的飞黄腾达者,都摇身成为一般人仰视的人物。但我并不艳羡。我知道,我的渺小;我也知道,我并不屑于世俗的压力。我只做好一个平平常常的人,一个本分有良知的人。这,就足以自矜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