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4-09-10
杨 岚
朋友们都知道我是公务员,根本不会想到我曾经做过初中二年级语文教师。
1975年,我高中毕业,正值大学停招,唯有返乡务农。有一天,我初中母校的校长在大队支书的陪同下,把正在下地劳动的我叫到地头。没有寒暄几句,心直口快的校长就直奔主题:“眼下,学校急需一名语文教师,你原来的班主任和代课老师一致推荐你。我刚才和大队支书谈好了,你现在就回家换换衣服,跟我回学校!”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真就像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
在20世纪70年代,对于刚刚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来说,做一名人民教师当是梦寐以求的最佳选择。当时,我亦有同路遥小说《人生》中高加林相同的境遇。这次老校长亲自来村里找我,给了我一个天大的惊喜,我赶紧回到家里把喜讯告诉父母。老实巴交的父亲高兴地说:“老人言,好女不怕人看,真金不怕火炼。娃啊,这是你的造化,更是咱家上辈子修来的福分啊!”父母亲一再叮嘱我要争口气,好好干。
其实,我心里清楚,我对自己的语文水平非常自信。记得那年我从村小学升初中时,我的升学考试成绩名列八个村级小学两百余考生之首,我的作文《雪》被抄写在学校大黑板上,作为范文供同级学生阅读。一时间,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名人”,就是至今在乡间偶遇过去的初中同学,他们也还会津津乐道地提及此事。后来在初中阶段,每次考试我都名列前茅……正是由于写作特长,我的初中母校才选聘我做了初中二年级语文教师。
记得初登讲台时,内心的紧张与兴奋交织在一起。看着台下那一双双充满好奇与渴望的眼睛,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我努力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只为能将语文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学生们。从古老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文学作品,从汉字的演变到写作的技巧,从字词的解析到文章的赏析,从经典的诵读到写作的指导,我带着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的世界里找到乐趣与收获。
课堂上,我和我的学生一同穿越古今,领略唐诗宋词的韵味,感受明清小说的魅力。我和学生们探讨李白的豪放飘逸,品味杜甫的沉郁顿挫;我们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而叹息,为孙悟空的神通广大而惊叹。在文字的海洋里,我们尽情遨游,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
这期间我积极“充电”,参加了山西大学和天津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学习,获得两份函授大专毕业证书,圆了我人生大学梦!通过系统学习,我的阅读和写作更加积极主动,并注重在课堂上把自己的写作体会传授给学生。在阅读课方面,每周专门加开一节课,为学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围绕该文学作品共同品析。对于学生来说,接触好的文章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这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时,我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札记。在积累写作素材方面,我教他们用心领会发现真实的生活,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带入社会、大自然,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地观察体验,掌握作文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作文素材。比如,在写“农忙”作文前,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在学校周边农民家进行一次采访,做好采访记录,并让他们在农田旁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体验,不仅看到了农田中的“人、事、物”,而且从中体验到了农忙的气氛和其中“人、事、物”的关系,掌握了第一手的感性材料。我要求学生坚持每周写两次随笔,一两百字不少,七八百字不多。学生学会从细微处去观察生活,用心体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所带的班级语文考试成绩一直在整个学校同班级的前列。同时,怀着对生活的感恩之心,我开始勤奋耕耘,业余时间向报刊投稿。先是给当时的《运城地区报》、运城广播站投新闻稿件,屡次被评为这两家媒体的模范通讯员。写秃了几支笔后,我的文字渐渐见诸省级报端,有通讯报道,有随笔,但更多的是散文。我把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凝聚在文字里,既挖掘自然与生活中美的内涵,也探索人生与社会的哲学命题。值得一提的是在省内外多家报纸发表散文后,我1981年大胆地向《电影创作》杂志投了一篇题为《电影也要努力实现语音规范化》的评论文章,居然在当年10月号上刊登了。我在这篇文章里,从汉语多音多义字学术角度入手,兼论电影艺术,在语文学术界和电影界引起了不小反响。《电影创作》编辑部回信:“本刊得到您的热心支持,深为感谢!希望您今后继续为本刊撰稿,并对本刊多多提出意见,共同办好这个刊物。”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迪、情感的交流和教师自身的示范。我见证了无数学生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自我、发现美好,同样,他们也用青春的活力和求知的渴望,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在那些日子里,有过为学生的进步而欣喜若狂的时候,也有过为学生的调皮捣蛋而焦头烂额的时候。但无论何时,我始终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用心去引导,他们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还记得那个总是写不好作文的孩子,在我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找到了写作的感觉,文字开始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童真与活力,在中考时以语文优异的成绩考入康杰中学,高考又以语文的高分考上名牌文科大学,后来成为某省厅级领导干部。这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那种能够点燃学生内心智慧之火的力量。
还有一堂特别成功的课,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一堂关于古诗词赏析的课,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通过朗诵、绘画、表演等方式来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气氛热烈,用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赋予了古诗词新的生命。那堂课,不仅让学生们对古诗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乐趣和意义。
我的语文教学生涯中,也有过许多困难和挑战。批改作业到深夜,为了准备公开课而绞尽脑汁,面对调皮学生的无奈……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这一路走来,有欢笑,有泪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的沮丧。但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我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从未减退。因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我看到了无数颗种子在发芽、成长,他们将带着对语文的热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的语文教学生涯,是一场美丽的邂逅,是一段永恒的记忆。如今,我虽早已告别那熟悉的讲台,后来又在乡镇领导干部岗位上工作,直到光荣退休。但语文的魅力却永远在我心中闪耀。我也会为曾经的教学生涯而感到骄傲,也会带着这份刻骨铭心的回忆,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为党的事业发挥余热。
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回忆我的语文教学生涯,心中满是感慨与温暖。那些曾经的课堂,犹如一幅幅绚丽的画卷,铺展在岁月的长河中;那些可爱的学生,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记忆的天空里;那些为了教学付出的日日夜夜,仿若一首首动人的乐章,奏响在时光的旋律中。
展望未来,我期望语文教育能不断创新发展,让更多的孩子领略到文字的魅力与力量。愿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和无尽的智慧,引领学生们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愿新一代的学子们能在语文的熏陶下,拥有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广阔的视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