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梦中的泥土房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8-27

余振中

泥土房是旧时乡下人居住的房舍,承载着沉甸甸的民俗文化,记录着一代代人的悲欢离合。它虽然简陋普通,但却牢牢地矗立在我的梦里,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从来也不曾忘记。

家乡河东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在民俗上也体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所谓泥土房,就是房屋的主体结构以泥土为主,房屋的后背墙和山墙一般是用黄土夯打起来的,前沿墙除了门窗,其余也是用土打的胡基一排一排码成的。四周的墙起来后,在上面架上房梁、檩条和椽,房顶搭成坡状,铺上用高粱秆或麻秆做成的箔子,上面敷一层厚厚的黄泥,再放上小青瓦,整个房屋上下前后左右都是泥土,宛如用泥土做成的盒子。

房屋造型一般有两种,一种叫“两坡水”,即房脊在中间,前坡后坡两面滴水;另一种是“一坡水”,从后墙到前房檐只是一面坡,水从后墙高处流到前檐滴下。前檐墙是房屋的脸面,为了美观坚固,一般在窗台下砌几排青砖,墙顶用砖串个檐子,这叫“穿靴戴帽”。房屋内修时,把土墙的墙角“杀”掉,用青砖裱起,用细泥裹住墙面,晾干后,再上一层白灰,整个房子便“蓬荜生辉”。房屋里面盘上一土炕,地面用青砖铺平,一座充满乡土气息的房屋就算完工了。

长期以来,这种泥土房在乡下广为沿袭。老人常说,泥土房接地气、养人,住在屋里心里踏实、睡得香,此话一点不假。

盛夏来临时,泥土房厚厚的墙壁阻挡了灼人的高温,屋外热浪滚滚,屋内却舒适宜人。土炕上铺着凉席,躺下来凉飕飕的,拿上一本小人书翻看着,窗口的清风不时吹来,树叶晃动,再惬意不过了。冬天的时候,泥土房又以厚实的墙体抵挡着寒流的入侵。屋里的土炉子烧得旺盛,炉子上的老水壶“滋滋滋”响着,熬煮着漫长的冬夜时光。土炕烧过后,满炕温热,我总会坐在被窝里听奶奶唱着古老的民谣,心里无比宁静。外面的寒风一阵阵拍打着窗棂,屋里的人更觉得温暖和幸福。

记得我到了结婚的年龄,家里把土屋重新收拾了一下,请来油画匠给炕头油上了炕围子,画上花鸟山水等图案,在屋里摆上新做的写字台、立柜等家具,小小的泥土房竟然变得精美雅致,充满温馨。晚上,爱热闹的朋友涌进屋里“淘媳妇”,节目一个接一个,欢声笑语溢满了小小的土屋……

难忘那年初夏,病了三个多月的奶奶到了弥留之际。为了照顾奶奶,我晚上陪着奶奶睡。回想着奶奶平日里对我的关爱,想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我一次次泪湿枕巾。几天后的那个清晨,奶奶静静地告别了人世,望着奶奶的遗容,我终于控制不住扑在炕沿号啕大哭。还是在那间泥土房里,我穿着孝服为奶奶守灵。第三天,在悲痛的哭声中,我把奶奶的灵柩送出泥土房,葬到村边那条窄窄的黄土地里……

小小的泥土房啊,盛过多少人间的酸甜苦辣,留下多少人生的喜怒哀乐!乡下人的生命,始终和这泥土房紧紧连在一起!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村里人把住了多年的泥土房拆掉,盖起了一砖到顶的新楼房。新盖的房屋完全成了现代化风格,材质也变成了水泥和钢筋,不沾一点土腥。高大的墙体砌上了精美的瓷砖,落地的玻璃窗反射着耀眼的光芒,整个院子豪华气派,风光无限。

如今,泥土房已完全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随着很多农村打造的“生态园”“农家乐”出现,有泥土房情结的人,还能重温那种原始的美感和质朴的快乐。

泥土房,梦中的泥土房,千情万绪,只有留在梦中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