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方新报时间:2024-07-30
□小印
最近,“先秦淑女步”成了热梗,是搞笑幽默博主“氧气在巴厘岛”造出来的网络梗。
“先秦淑女步”指的是先秦贵族淑女们走路时的步伐。由于视频里的文字押韵,音乐魔性且节奏感强,听起来十分洗脑上头,很快就掀起一波全网模仿热潮。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历史上真有“先秦淑女步”吗?真实的“先秦淑女步”到底是什么样的?古人又有哪些行走礼仪和规定呢?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人早在秦汉以前就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行走礼仪”。
不过,对于“先秦淑女步”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据说这种步伐自然、轻盈,有轻、灵、巧的美感,根据先秦的服饰和史书记载,我们可以推测一二。
先秦时期,流行深衣,有曲裾和直裾两种。
《庄子·田子方》有“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的说法,成语“亦步亦趋”就是由此衍生而来的。
根据《礼记》记载,在宗庙中,严格规定地位尊贵的国君走路要慢,前后两步的足迹需重叠一半,称为“接武”。
“大夫”走路稍快一些,两步足迹相接即可,称为“继武”。
“士”就更快了,两步之间可留有一足间隔,称为“中武”。
由此看来,地位越高,行走速度相对越慢。
而先秦时期,“淑女”通常指的是身份贵重、德行出众的女性。因此,她们大概率也需要保持小而轻的步伐,再配合服饰,就有轻盈的动感。
古人行走时,需要保持上半身的稳定,无论步速快慢,都能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
快速行走时显得威严庄重,慢速行走时则显得悠然自得。
古人对于行走速度、场合、仪态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
行走的速度按快慢排序,大致是:步<行<趋<走<奔。
“步”是徐行,“行”是走路,“趋”是小步快走,“走”是咱们现在的跑,“奔”就是快跑。
《尔雅·释宫》记载: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
根据礼法规定,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或被召唤时,要行“趋礼”以表对尊者的礼敬,也就是要低头弯腰,小步快走。
古代的男子为了规范和矫正步伐,会在腰间两侧佩戴玉佩。如果步伐不够稳重,就会导致两边玉佩乱甩,腿动身不动,玉佩就不会乱晃,这样人在走路的时候就会变得从容端正,快慢合拍,符合君子的礼节。
贾谊《新书·容经》有云:“古者圣王居有法则,动有文章,位执戒辅,鸣玉以行。”
女子为了约束行为举止、礼仪规范,会佩戴步摇和玉禁步。
步摇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如今它也已经成了衡量古装剧演员仪态的重要标准。由于特殊的垂珠结构,步摇可以做到一步一摇,展现女性的婀娜柔美。但如果晃动幅度太大,甚至是乱甩,就毫无美感可言了。
玉禁步最初源于先秦时期的玉组佩,只有身份高贵的人才能佩戴,它可以压住裙边,防止在行走的时候裙子散开。
大家闺秀行走时轻盈有度,禁步上的坠饰碰撞会发出悦耳的玉音。反之,如果步伐过大或者走得太快,坠饰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就会杂乱无章变得嘈杂。 (《北方新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