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时间:2024-07-26
□杨曦
元丰三年,苏轼被贬黄州。这让苏轼远离了政治中心,但同时,也让他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苏轼从之前的士大夫文学《贾谊论》《日喻》等,开始转向随笔、题跋等散文,将之前对人生的思悟进一步诗化。因为远离了政治中心,他反而获得学术、文艺上的突飞猛进。在黄州的四年期间,苏轼在不同的心境下,完成了很多名篇,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洒脱,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豪迈,甚至他最好的书法作品《寒食帖》也是在黄州完成的。
绍圣元年,六十岁的苏轼遭到二次贬谪。而这次使得苏轼在创作上更加自由。此时的苏轼对生活的感悟更加深刻,写出了大量人生感悟之词。另外,在惠州的凄惨生活也让苏轼转向了陶渊明般恬淡从容的人生态度,他用陶渊明诗韵的形式写了大量的“和陶诗”。在惠州的这两年时间里,苏轼创造出了一个自适的环境。从婉约词到“和陶诗”,苏轼的文学体裁更加丰富和自由。
第三次贬谪儋州,遥远的不毛之地让苏轼心胸更加开阔,气象更为博大。儋州位于海南岛,也是苏轼被贬之地中最贫困的一个地方,但就是这个海岛,给了苏轼另一番奇遇。刚登岛时,苏轼作诗《遇清风急雨》,前半部分写飘落海外的境遇和感受,后半部分则是他的想象描绘,从“安知非群仙,均天宴未终”,到“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正如书中所说:“海上的风涛奇幻怪谲给他提供了全新的感受,使他的神思更加天马行空,创作艺术又迈进了新的境界。” (《劳动午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