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4-07-23
□陈鲁民
东晋名臣谢安镇守广陵期间,一面习武备战,厉兵秣马,为北伐做准备;一面关心民生,助力农耕,造福乡梓。为解决当地旱涝频繁导致庄稼连年歉收的老大难问题,他多方筹措资金,组织人手,在甘棠以北20里处筑起拦水大堤,时称“埭”,“随时蓄泄,岁用丰稔”。由此,广陵百姓年年丰收,经济繁荣,成为富裕之乡。《晋书》评价他,“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
荣誉主要有两种,一是“当时誉”,一是“千秋名”,二者有时是一致的,可以共享,两全其美,如谢安指挥的淝水大战,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前秦军队一溃千里,不仅在当时誉满天下,而且美名传之千秋。有时则只能二者选一,“当时誉”或许很响,“千秋名”却寂寂无声,那些只顾一时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大都是这样的结果。
因为,太看重“当时誉”者,往往功利心很强,活得过于“现实”。他们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只看见鼻子尖下的利益,只关心当下的名声和评价,因而喜欢沽名钓誉、哗众取宠,最容易干出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劳民伤财的事。
而那些留下“千秋名”者,则看重的是责任、义务、担当,是百姓所想、社会所求、国家所需。如战国时蜀郡守李冰父子带领民众修都江堰,殚精竭虑,孜孜矻矻,彻底根除了洪涝灾害,造福川中平原数千年之久,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李冰父子也留下千秋美名。
苏东坡在杭州修苏堤,是为了解决水患之害,疏浚西湖,便于航运,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绵延近3公里,南北走向的堤岸。这在当时并无多大影响,也未为他赢得多少“当时誉”,没有成为他升官的得分项。可是千年之后,苏堤成了西湖十景之首,柳绿花红,游人如织,人们漫步堤上,无不怀念东坡之功德,仰慕东坡之英名,默诵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今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