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4-07-23
□雨林霖
说到吃鸡蛋,有些古人颇为纠结。因为鸡蛋可以孵化小鸡,吃鸡蛋就意味着杀生,有些心怀慈悲之心的人就不愿吃鸡蛋了。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忌嘴。东汉的张衡在《南都赋》云:“春卵夏笋,秋韭冬菁。”认为春天的鸡蛋是时令佳肴。
《曾子·任贤》中记载过一个故事。孔子的孙子子思对卫国国君说,您手下的苟变是个能当将军的人才,您可以重用他。可卫君却为难地说,我知道他有才干,但他工作作风有问题,以前我曾让他到地方上任职,他却在工作时白吃了人家两个鸡蛋。子思劝解道,圣人选贤任能,就像能工巧匠选用木料一样,取其长处、舍其短处。如今您身处乱世,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保家卫国的大将,这是因小失大啊,这种话都不能传出去。卫君听了之后心服口服,于是重新任用了苟变。
在古代,还有一种“雕卵”的传统,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这种“雕”不一定是雕刻,也可以是在蛋壳上绘制图案。到了南北朝和唐朝,“镂鸡子”成了寒食节的一种特定风俗,比如南朝时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雕卵,然后瀹之,所以发积藏,散万物。”大意为雕绘鸡蛋再煮熟食用,寓意着万物在经历寒冬的积藏后开始复苏了。“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还有《镂鸡子》诗,说唐时将鸡蛋刻成各种人脸的样子,还要上彩,“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唐白居易《和春深》之十六云:“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毬花。”元稹的《寒食夜》诗也提到了雕卵,“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不仅雕卵还要在一起比试比试,看谁镂的最美。
古人都怎么吃鸡蛋呢?古代流行韭菜和鸡蛋搭配着吃。《礼记》上提到“庶人春荐韭以卵”,这是因为先秦时生产力较低,庶人受限于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所以在春天便用韭菜和鸡蛋祭祀祖先。但那时的韭菜和鸡蛋搭配在一起,大概也是类似于韭菜鸡蛋羹或者是韭菜蛋花汤的形式。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个吃鸡蛋的故事。晋代大臣王述有一回吃鸡蛋,用筷子刺了半天没刺中,于是生气地将鸡蛋丢到地上,蛋竟然还滚动不停。于是,王述便用穿着鞋的脚踏蛋,又没踏住。王述非常恼怒,就抓起蛋塞进嘴里咬碎了又吐出来。这一系列的操作说明,王述吃的应该是熟鸡蛋。
至于现今十分常见的吃法炒鸡蛋,南北朝的《齐民要术》里有记载:“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就是把鸡蛋打入铜铛中搅拌均匀,再依次加入葱花、盐、豆豉、麻油等调料把鸡蛋炒熟。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了导热较快的铜铛,这使得炒鸡蛋成为可能。《齐民要术》里还记载有一道水煮鸡蛋的做法:“打破,泻沸汤中,浮出,即掠取,生熟正得,即加盐醋也。”
明朝中叶的美食家宋诩,在《宋氏养生部》中记载了一种鸡蛋面:“取鸡子同水,调混黄白,和面,轴开薄用,折而切如细缕。”用鸡蛋和面,擀开之后折起来切成细长条状,便成了鸡蛋面。此外还有鸡蛋馄饨皮,也是用鸡蛋和面擀平,然后切成小方片用来包裹馅料,最后再折成兜状。
清朝人李化楠,在《醒园录》里记载了一些鸡蛋的吃法。比如做猪油丸时要先将猪板油切细,然后加入鸡蛋黄、绿豆粉,再与酱油、酒调匀,之后捏成丸状下沸水中滚熟。制作虾羹时,则将鲜虾剥去头、尾、足、壳,取肉切成薄片,之后加入鸡蛋、豆油、酒调匀,最后熬制成羹。
乾隆皇帝也喜欢吃鸡蛋,咀嚼鸡蛋时还忘不了思考,于是忍不住发出灵魂拷问:“无鸡卵不生,无卵鸡不成。循环谁为始,倩彼鸡卵评。”这世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
(《西安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