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03
李怀俊
堡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建筑,其修建的时间、空间与区域的战争形势、社会动乱程度有着较大的关系。在河津,历史上曾有70多座堡寨,遍布各村,其中僧楼村的3座堡子建筑连片,功能齐全,至今仍被群众津津乐道。
僧楼一景 (资料图)
明崇祯年间,僧楼曾3次遭遇抢劫。为了安民保庄,县令李士焜号召各村筑墙围城,加强防范,广大民众积极响应。崇祯七年(1634年),僧楼村修建了汾阳堡(即李家堡),崇祯八年(1635年)建了永安堡(即刘家堡),崇祯十年(1637年)又建了金壁堡(即马家堡),这3座堡子城墙高耸,人们安居其内。
3座城堡中,刘家堡的城郭最大,李家堡次之,马家堡最小。但功能最齐全的是李家堡,城墙为黏土夯筑而成,墙基宽约两丈,墙顶宽丈余,城郭东西宽70丈,南北长80丈,成国字形。站在城楼上远眺,城内城外尽收眼底。城门楼分上、中、下3层,最下一层为门洞,设3道防护门,最外一道防护门为铁皮包门,其余两道为木门,厚3寸有余。门洞内第二、三道门间的西侧建有一个住宅屋,供看城门的人员居住。
第二层为窑洞,分内外两套间,北有一个约4平方米的小院,供守护人员使用。院北中心正对堡中心巷道建有一个影壁墙。小院西临城墙,有上城楼的台梯,共24个台阶,代表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宽6尺;院东头临城楼东边,有上最上一层的台阶,共12阶,代表一年12个月。
最上一层为木质结构楼阁,东西共3间,中间大两边小;房顶是筒瓦包沟,脊头高纵,奇禽怪兽,四角翘檐,蚂蚱耍头,斗拱重叠,搭挂横梁,八根大柱竖立其下,甚是精美。阁楼四周设有凹形瞭望哨口,从南面看其城楼,上为楼阁,下为门洞,两块石刻匾额镶嵌在中间,上边一块为“北藩重镇”,下边一块为“汾阳堡”。城墙顶端东北、西北、西南各设瞭望台一座,以便观察敌情。从禹门口往东,每十里有信号台一座,一有敌情便发出信号。唯东南角有座两层结构的文昌阁,高约丈余,坐东南,面西北,阁内供奉文昌帝君。城外东南角100米处挖有一个池塘,一供全堡蓄雨水之用,二也有“文昌帝君写文章研墨用水”之意。池塘东南300米处建有庙宇一座,是供奉儒学圣贤孔子的场所。此庙建得宏伟壮观,每年正月初一天刚蒙蒙亮,村里所有读书人都要带着孩子、提着灯笼去拜谒。
明成化年间,城墙内东南角建关圣庙一座,神殿坐北朝南共5间,供奉关帝。庙院内东西各有厢房3间,庙门在院西南,坐东朝西,临南城墙巷进庙。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庙院南边又建舞台一座,舞台小巧玲珑,特别精致。关圣庙毁于20世纪70年代初。
城门正南20米处,有牛王庙、马王庙、财神庙、土地庙、观音祠5座建筑,建于何时无证可考,于康熙八年(1669年)和乾隆年间分别进行了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4月,重建观音小庙一座,共3间,坐南向北与堡城门相对应,分外廊、内殿,神台上供奉有观世音菩萨泥塑像,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曾重修,于20世纪70年代末拆毁。
城门外正东,坐东向西建有大舞台一座,舞台南北走向共7间,当中3间通梁无柱,为唱戏之戏台;南北两边各两间,下为通道,上为楼阁,供演员休息之用,也于20世纪70年代初被拆毁。
从明崇祯七年(1634年)李家堡建城墙至1994年城墙全部拆毁建房,整个城墙存在了360年。1933年,李家堡村民还重修了其城楼,共两层,顶层楼阁未建,如今50岁以上的人曾见的为重修后的城楼。城内水井、场院、石磨、石碾一应俱全。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安定,堡寨的功能已基本消失,大量的堡寨建筑被陆续拆除,但堡寨留下的文化在群众中广泛传播,成为人们不朽的记忆。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