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03
运城晚报讯(记者 王捷)本报6月15日刊发的《一场十八年的生命接力》,报道了盐湖区退休干部裘生同志热心公益活动,连续18年在南风广场义务为演唱团队提供音响、服务的先进事迹。盐湖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盐湖区原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张博文看后,给本报写来读后感。
张博文说,裘生同志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素养。他怀着对社会的热爱与感恩,开启公益事业,组建“东方红旗合唱团”,教大家唱歌并无偿提供音响和服务,使更多中老年人心情愉悦、赢得健康。18年来,他每天服务3个多小时,从未间断。这样的坚守、劳神,一个健康的人都难以做到,曾患过重症抑郁症的他做到了,可谓难能可贵,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裘生同志的人生过往,颇具哲理与教益,是人们学习与践行的榜样。在张博文看来,可以从中得到以下的启迪与感悟。
一是裘生做公益事业源自感恩理念当汲取。感恩的事,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都有,最应感恩的莫过于党和政府。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爱护体现在各个方面,如老年人坐公交车、游公园均免费,且享有老龄补贴、法律保护等。所以,退休人员应像裘生同志那样,抱着感恩的心,为社会、为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
二是裘生做公益背后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当效法。报道中虽然没有着重陈述,但从其老伴关怀的言语中,从孙辈指导技能上,已表明了家人对其做公益认同与支持的态度。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家庭,都应该像裘生同志那样,经营好自己的家,拥有一个和谐明理的家庭,以及热爱党、关心政府、热心为民服务的家人。
三是裘生做公益乐在其中的体验,值得借鉴。新时代,老年人衣食无忧,也有很多养生长寿之法。裘生同志从他喜爱的公益做起,结识了数百名益友良朋,由病而康、由康而乐、由乐而健,内向的性格嬗变为开朗乐观,从“事不关己”,升华为乐于助人。如今82岁高龄的他“心胸开阔了,心态阳光了,身体也更健康了”。这种做公益带来的快乐、好心态,有益身心健康,比在家里孤独静养好得多,既有益社会、利于民生,又能延年益寿,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作为老年人,理当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向裘生学习。
四是像裘生一样量力而行做公益。老年人抱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当在情理之中,但各自身体状况不同,知识结构、技能不一,所处环境有异,应酌情各取所长、喜爱,量力而行。当过医生的,可授人以养生之道;教师退休的,可参与关心下一代的各种活动;做过行政的,可参与指导社区工作;文艺工作者可活跃民众生活;有工技手艺的,可帮邻里乡党等;即使没有特长,亦可效仿盐湖区东关社区退休老干部倡导的——在社区、公交车等公共场所为青少年文明行为赠书签点赞鼓励,起“赏一人而天下知所从”之效,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96亿,人口占比为21.1%。假定其中的60%能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会是一支不可估量的人力资源、宝贵财富。
张博文表示,愿裘生热心公益活动的精神能在运城发扬光大,引领更多老年人老有所为、致力公益,为促进运城文明建设、服务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