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6-19
记者 曹欣怡 邢智轩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市政协继续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不断完善协商议事规则,提升深度协商互动议事效能,以协商聚共识、以共识促团结,为助推运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报今起开设《“政”在协商》栏目,对市政协开展的协商议政活动予以重点报道,敬请关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有关部委先后出台《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省卫健委联合省教育厅、人社厅、科技厅出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方案》,深入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日前,我市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这对加快推动我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市政协调研组在万荣县调研。 (资料照片)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关于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安排部署,发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市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列入了今年常委会议协商议题,广泛征集社会意见建议,努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为我市中医药事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望闻问切”明“痛点”
我市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药材资源丰富,名医大家人才辈出、世家流派百花齐放,诞生过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女医师——义妁,留下了神医扁鹊、道教丹鼎派祖师吕洞宾、药膳世家段氏等名医先贤的足迹。近年来,我市还涌现出了以周鼎新、柴浩然、武承斋为代表的中医大家和以焦顺发、杨文水、任全保为代表的专科名家,影响力遍及全国。伴随着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等重大工程的部署和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搭乘发展的东风,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推动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医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我市建立起基本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师承教育取得初步成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得到有效传承,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实现全覆盖。截至2023年底,我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共有注册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397人,每千人口中医人员数0.93人,高于‘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全国名老中医指导老师5人,累计评选省、市、县名中医309人,基本可以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迫切需求。”谈及我市中医药事业近些年取得的发展成绩,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军龙如数家珍。
人才是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为了更有效地征集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意见和建议,更充分地了解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5月初,市政协在《运城日报》发布《运城市政协征集意见启示》,面向全社会征集促进全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
“我市缺乏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个别公立医院人才断档,部分基层卫生院的中医药人才未达到医务人员总量25%的标准。”“人员编制与床位编制不匹配,公立中医医院人员编制数普遍无法满足中医药人才快速发展要求。”“财政投入不足,各县(市、区)财政都没有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且对县级中医医院的人员经费保障较低,大部分是按基本工资的70%予以拨付,医院保障人员待遇方面压力较大。”“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全市公立中医医院招聘的中医人员中,硕士研究生仅占到14.6%。”……
通过梳理收集到的问题,市政协调研组发现,我市存在相关职能部门对引进和培育中医药人才的保障激励政策不到位、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不完善致使中医药人才短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亟待加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为此,市政协调研组积极与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就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问题,集思广益、出谋划策,鼓励其为我市中医药人才发展事业建言献策。
“把脉问诊”解“疑难”
5月中旬,市政协联合运城日报社、运城市广播电视台分别开设“中医药人才高质量发展大家谈”专栏、“运事好商量”议事平台,邀请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部分政协委员,以及市、县两级中医医院院长、基层中医药工作者等发表意见和建议,以高质量建议助力我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从医院发展来说,人才是核心、是招牌。要实现中医药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制约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点。”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李印成表示。为此,他建议深化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培养一批骨干人才,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一支专业发展领军团队;深化医疗资源整合,成立以市中医医院为主体,各县(市、区)中医医院为成员单位的运城市中医医疗联合体,形成上下联动、人才流动的互助式医疗合作模式;深化高层次人才交流,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中西医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有两个建议,一是建立市级‘西学中’培训基地,开展不同层级的‘西学中’教育,让西医医师接受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逐步做到‘能西会中’。二是成立市级中医药学会,将各级各类中医药专业人员纳入学会管理,推动我市中医药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文化传播、政策修订等工作的开展。”市政协委员牛钊锋说。
今年,山西省首批三晋中医学术流派名单公布,市中医医院河东畅氏汤方辨证医学流派榜上有名。河东畅氏医学流派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优秀人才王亚丽表示,将探索流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创新模式,完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进一步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今年我市争取上级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1260万元,主要用于中医药基层人才、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提升公立中医医院服务能力,支持打造区域特色中医医疗服务品牌。”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廉宏说。
为了进一步培养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张军龙表示,将继续坚持高端人才引进、选送骨干研修、常态化开展培训等有效经验做法。同时,借助我市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大好时机,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力争使体制机制有所突破、传承创新有所突破、资格认定有所突破。
“辨证施治”开“良方”
向内探求,向外探索。
4月至5月,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深入永济、万荣等县(市)进行专题调研,并赴贵州省遵义市、重庆市北碚区、四川省成都市等地,就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考察学习。
“贵州省遵义市、重庆市北碚区等地的中医医院均已实行员额制管理,医院的总编制数按编制床位的1.5倍配比,分批次划拨给医院,实行员额制管理的人员待遇与事业单位正式人员待遇相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的编制问题。”
“贵州省遵义市制定了《关于推进遵义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了包括安家补贴、保底收入、搭建平台等丰厚待遇保障。”
“重庆市北碚区相关部门在重庆北碚区中医医院建设区域医疗中心过程中给予了充分支持,对新院建设资金进行了兜底。”
……
市政协调研组一行人边走、边看、边问、边学,将各地中医药人才发展的有益经验一条条记录下来。
5月下旬,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市政协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借鉴外省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调研建议,形成《关于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讨论稿)。
5月28日,经市政协五届十九次主席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讨论稿),并提交市政协五届十四次常委会议。
6月3日,经市政协五届十四次常委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讨论稿)。
《关于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讨论稿)全面梳理了我市中医药人才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要进一步健全中医药人才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基层人才培养成效”“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人才管理机制”……
谋发展、献良策、建真言,市政协以多种方式、聚多方合力,加快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中医药人才规模快速增长,结构布局逐步优化。
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这是促进我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重大机遇。市政协将充分发挥政协这个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的议事平台,推动政协工作走进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走进政协,努力把政协这个议事平台打造成市委、市政府的“好帮手”、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委员履职的“新平台”,以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出台的《关于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讨论稿)为措施,持续推进建设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