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6-18
□侯杰
古人不吃蝗虫,原因有三条:
一是不敢吃。人们普遍认为蝗虫是神,是天虫,如果世间当道无道,就会天降蝗虫以警示。既是神物,一般人就不敢吃了。
二是吃不上。先说蝗虫之猛。《玉堂闲话》说,山东郓城县有一农家养了十几头猪,赶上蝗灾,“唼啮群豕有若堆积,豕竟困顿不能御之,皆为蝻所杀”。再说蝗虫之“众”。宋人孔武仲在《蝗说》中描述飞蝗过境的情景:“见群飞而至者,若烟若澜,若大军之尘,自西向东,前后十余里,相属不绝。”飞蝗成灾时在一个村庄的停留时间,短则半天,长也就是三到五天。蝗群到来时,它比沙尘暴更加猛烈,就像有生命的台风一样横扫原野,吞噬了眼前一切的绿色,它们的身体遮蔽了阳光,人人自危,不敢稍有松懈。哪里还有吃的胆量?少了追不上,多了又不敢追。况且,即使壮胆捉了许多,那时没有冰箱、冷库,存放也是个大难题。
三是不好吃。古时盐很珍贵,食用油和胡椒粉、孜然粉、椒盐各种烧烤料更是奢侈品,仅靠烟熏火燎很难去除蝗虫腥味。
当然,也有人敢吃。嘉庆八年,刘大绅调任山东武定府同知。他到任时,武定正闹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扑向麦田,咬吃麦苗之声闻于半里之外。农民们认为这是“天怒”,如果滥加捕杀,定会越捕越多,纷纷伏地祈祷而不敢捕捉。刘大绅焦急万分,让人架起油锅,当众将蝗虫炸得焦黄,吃得嘎嘣响;让其他官吏也一起吃,并向人们讲清蝗虫与老天无关,不能害怕这些小虫。在他的鼓动和示范下,农民们纷纷用筛子、粪箕等竹家具铲撮蝗虫,架起大火烧死它们。经过几天奋战,蝗虫终于被扑灭。(《现代家庭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