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6-07
梁若皎
“六一”儿童节看到孩子们笑容满面,衣食无忧,健康快乐,不由想起我的童年。希望我难忘的童年生活可以让孩子们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一
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我,三岁已开始记事。爸爸、妈妈之前一直在本县干事,后来爸爸被调去外地工作。我是老三,上有两个哥哥,后来又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我出生15天后,因妈妈要工作,就把我托养在奶妈家,一养三年断奶,后接到村交由爷爷和继奶管。
人常说“亲孙子命根子”,我却一点没感觉到当孙子的幸福。爷爷家中有个比我大四岁的女孩,我叫她小姑姑,另外还有两个我叫叔叔的男孩,一个比我大一岁,一个比我还小,都是爷爷和继奶的亲生孩子,唯有我辈分低。“外来户”的我突然断奶,加之到了一个陌生环境,总是恐慌不安!叔叔们还都是小孩,不爱带小孩玩,我总是追在他们后边……看见别的小孩每天都有妈妈、爸爸在身边,我心里很是羡慕。
“吃”,我记得很清,那时肚子常是饿的。三岁的我没人喂,吃得慢,又抢不上,才吃几口就没饭了,常常吃不饱,把右手拇指含在嘴里嗦,更不知道什么是好吃的东西。“睡”,没人哄没人盖,冬天睡在本就寒冷的窗边,手脚都冻得血红,还起疙瘩,夜里越冷越能尿,可大人们白天下地干活很累,睡得实,没人叫我起来。天天尿炕,日子久了,屋里臭味难闻。夏天还好些,被褥晾晒干得快,可秋冬雨雪天,被褥总是皮干棉湿,有时冻成硬块,晚上全凭身子暖软、暖热。长年累月在大门口晒被褥,路过的大人小孩都能看到,送我外号“绘地图娃”。“玩”,也得不到太大的快乐,因为年龄小,玩游戏当“坏蛋”的总是我……
村里做饭都是土灶台大铁锅,我每天的任务就是在继奶做饭时拉风箱。可我身单力薄,阴天风箱更沉,有时拉着拉着就瞌睡了,常摔得后脑勺起疙瘩。
二
村里放电影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我长得瘦矮看不见银幕,家里也没小凳让我搬,只能满场寻砖头垒高踩,爬上台看背面。那时不知道电影演什么内容,因为我一看便睡着了,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只能怯生生地回家。一进家门,爷爷拉我到镜子前,一看吓一跳,一想肯定是昨晚看电影睡实了,卸幕的人把我脸抹得乌黑。
爷爷在村里是能人,那个年代乡村几乎不通电,但凡村里唱戏、过红白事都请他去点汽灯、坐礼房、写对联,回来主家给拿些吃食。爷爷高兴,我更开心。
妈妈工作很忙,有时匆匆骑车回来看我,一进门我就死死抱着她的腿哭:“妈,你多会走?”我妈说停两天,我就高兴憨了,围着妈妈转,她上厕所都跟着,只怕她走了。妈妈为安慰我,总说过几天再回来看我,其实是在哄我,每次一走就是半年多。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多年……读过高尔基的《童年》,很有同感。同是寄养,许多场景即便如今当了爷爷的我也难以忘怀,但正如高尔基所说,总有“一种光明的、健康的、富有创造性的力量,正在顺利地成长起来”。
那个年代,村里通讯靠捎话,交通全靠走,重病才打个针,感冒发烧基本靠顶。我常发热咳嗽,继奶就给我熬葱根水,喝了发了汗,病就好了。记得上二年级时的一天,我病刚好点,嘴里一直生口疮,疼痛难忍。因上课迟到,冯老师让我站在教室外,我趁她不注意到她宿舍喝水,见窗台放着一支比药膏大的管管,拧开,舌头一舔甜凉甜凉的,就干脆一下挤进嘴里都吃了,后来才知道那叫牙膏。
过去的农村冬天是真冷,每天一进学校,总是和同学们“挤暖暖”来取热。夏天酷暑炎热,最大的降温就是下“坡池”,“坡池”的水是下雨天路上水流进去的,村里女人们都在边上洗衣服。每年天气炎热时,全村大小男生都会跳进去洗澡降温,那是当时最好的办法。
三
五岁那年,爷爷邻居老太太的女儿、女婿意外去世,留下比我大一岁的外孙来栓,无依无靠,孤苦伶仃,从三公村投奔到我村,跟着年迈的姥姥生活。我们天天见面,慢慢熟悉了,总有说不完的话,身单力薄的他还想护着我。他妗子嫌弃他,常和他姥姥吵架,受委屈的来栓流着眼泪在门口等我,哪怕我们每天只见一小会,也算是个安慰。一天,来栓跑到家门口向我招手,我俩跑到小巷无人处,来栓从袄包里掏出一块“洋月饼”,对我说“我姥姥给我的,你先咬一口”。我俩推来推去,还是我先咬了一口,来栓才高兴。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甜香酥酥的圆饼饼,真好吃!
六岁那年的一天,爷爷继奶磨完面,天都黑了。那个年代,村里人磨面、碾米都是用生产队牲口拉石磨盘和碾子。冬天天黑得早,爷爷让我去队里送驴,怕我牵不紧缰绳,把绳绑到我胳膊上。拉了半晌磨的牲口急着回,路上跑得快,农村的巷道坑坑洼洼,两条短腿的我哪能跑过四条腿的。来时是我用力牵它,送它时是它用力拉着我。因为天黑,我被驴拉得摔倒了,站不起来,驴拖着我到饲养处,饲养员爷爷见状急忙挡住,才避免了我被踩伤的风险。
苦日子真慢,但再慢也不会停留。几十年一晃而过,而今想起过去,我时常会怀念我爷爷和继奶,姑姑和叔叔们,以及村里的小伙伴和邻居们。那个年代贫苦,大人管教孩子简单粗放,爷爷养几个孩子已很艰难不容易了,又添了个我,可想压力有多大。参加工作后,我经常回村里看望他们,将爷爷接到万荣,带他吃好饭,坐小汽车,拍了很多照片。感激他们,在那么艰难的岁月为我成长操心、费力、辛苦、受罪;更感谢他们陪伴我童年,让我磨炼出忍耐、不畏艰难困苦的勇气!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