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6-06
闫学温
读杨志军的作品要从《藏獒》系列开始。可以说,杨志军的青藏高原、刘亮程的新疆、高建群的陕北都已经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创作标签。他们在那片属于自己的那片热土上深耕,为读者奉上地域风格鲜明的精神食粮。
《雪山大地》获得茅盾文学奖,给这部作品带来一定热度。但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内涵,绝不是获奖那么简单。在当下这个时代,我在想这部作品出现的意义。
这绝对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文学作品。小说以孩子的视角,描述了其父强巴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青海藏区,扎根沁多草原,用50多年的时间和三代人的生命历程,建学校改变当地藏民的认知;建医院救治身患麻风病的藏人;成立贸易公司、建设新城平衡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最终团结和带领藏族人民走向富裕。在强巴、角巴、姥爷等长辈们的庇护下,作品中以“我”为代表的下一辈也在迅速成长,大家品性善良,事业有成,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建设着热爱的雪域高原,塑造了一个汉族干部献身边疆藏区,汉藏干群齐心协力奋发向上,三代人前赴后继推动高寒牧区建设与发展的群体形象。从侧面反映出时代洪流中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迁、汉藏民族文化融合的强大凝聚力量,以及50多年来人与自然的平衡。
可以说,这是一部带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闪烁着人性善的光芒;虽然有些浪漫,但更有些悲壮,如小说结尾姥姥走失,角巴爷爷魂归雪山,强巴类似坐化,苗苗阿妈、才让、央金、姥爷相继去世,骏马日尕回归草原的描写,让人有种喧嚣过后落寞的感觉。
不同于当下某些后现代主义混沌的书写,这部小说的叙事线非常清晰,故事也非常简单,甚至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也许有人会以浅薄来形容这部作品,但书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却让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深度,丰富的草原景致描写让文本有了一定的诗意,让这部看似单薄的作品不再单薄。小说中的雪山大地已经成为一种意向,成为藏民心中圣洁的神灵。大家对其充满了敬畏之心,也让读者相信藏民祈祷的力量。草原人们心中那种强大而坚定的信仰力量,看似愚昧实则是一种保护,压制着人性中的恶,制约着人们做事的原则和尺度。
小说的语言也非常口语化,类似于《平凡的世界》语言,通过作者的叙述可以看出对草原发自内心的深情,尤其是风景的描写,简直就是一幅幅亮丽的画卷,让读图时代的人们在阅读中深切体会语言之美。而书中带有鲜明民族风的对话让这部作品更风趣幽默;每个章节前的赞诗更让人感受到民族诗意之美;书中人物唱出的赞歌更让人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乐观与热情。
阅读是畅快的,但停下来思索,也能发现这部作品存在故事线单一、人物刻画扁平化、一些细节脱离生活等问题。如小说中强巴这个人物形象近乎完人,看不到思想斗争,看不到情感波澜,看不到遇到困难时的无奈,只看到坚强和力量,如果没有小辈人和角巴的衬托,那么这个人物形象肯定是站不起来的,完美得有些虚假。如老才让这个人物,在书中总是没有来由的坏,就连强巴救了他之后,也没有一点情感波澜,还是持续使绊子,借用一句网络语言就是“天生的坏”,这个人身上看不到一点人性的闪光点,就是退休后与强巴的合作,也让人感到假惺惺。再如作品中出现的每个藏族人都是天生的诗人,个个出口成章,在每一个爱恨离别的重要时刻,都习惯以歌声来倾诉和表达,尤其是后半部分小一辈唱歌的情节,动不动就是大家加入唱歌的行列。藏族人再会歌唱,但思想与语言也不至于如此统一吧?
但瑕不掩瑜,读者各取所需,我们阅读就是要看书中的闪光点。在这喧嚣浮躁的社会中,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品咂书中的滋味,借书中的风景描写和书中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善来净化我们的心灵,我想肯定能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