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端午安康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6-06

■胡春良

端午,像夏日骄阳拨动的时钟,岁岁如期……

快到端午节了,我想起外祖父,他心里只有土地,只有庄稼,但是端午那一天他总是记得很真切。太阳刚刚照到木门上,沾着露珠的艾草就割回来了,照例是每个门框边都会插上两根,其余的则精心捆扎好放到屋檐下阴干,很有仪式感。

快端午了,我想到了爷爷,爷爷特别在乎耕牛,他也是种庄稼的好手,其他似乎都入不了他的心。端午这天,他从来不会忘记的就是拿几块馍扔到家乡的太宽河里,同样有仪式感,且很庄重虔诚。

端午节前,我想起外祖母和奶奶做的香布袋,也就是香包。外祖母手很巧,她从山上采回一种名叫藁本的香草根,晾干后仔细捣碎,再加点朱砂,用花布块或者彩色布包好,绣成香包,有挂绳有絮,像小馄饨,小巧精致;奶奶心粗,针线活也粗,奶奶做的香包比较大也不绣什么花,就像布疙瘩。不管外祖母还是奶奶,都会把香布袋仔细地挂在小孩子的裤腰带上,没读过书的她们,同样有仪式感。

儿时,不知端午是干什么的,只知那天要戴香布袋、割艾草,当然特别在乎的是端午节人们会杀猪,有肉吃才是真理,那时一年也吃不上几回肉,馋啊。所以,家乡的人们把端午戏称“耽误”,意思是时刻提醒自己端午可不敢把吃肉给耽误了。

当然,端午了,大人们会重复说同样的故事,说是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他是古时候一位了不起的人,他在这一天跳江了,端午要戴香布袋,吃粽子,南方要赛龙舟,有的地方要喝雄黄酒等等。当然小时候根本没见过粽子,对粽子的印象就是外祖母包的,她用苇叶把黄米、红枣和红豆包在一起放锅里蒸。这在大山里可是稀罕物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地了解了屈原以及端午节,更感动于中华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

几年前,网上有专家说端午不能祝福“端午快乐”“节日快乐”,而应是“端午安康”,此后,端午的祝福关键词就成了“安康”。

安康,就应该是端午的关键词。

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其次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对楚国的忠诚备受赞誉,但由于政治斗争和诬陷,最终被流放。在流亡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离骚》等抒发离愁别绪的诗篇。他政治抱负不得实现,忧愤而投江。屈原希望国家强大、百姓幸福。我觉得这是一种大“安康”观,具有普世的价值和人文意义。我们纪念屈原就是要做一个爱国者。

屈原忧国忧民,不惜以死明志。人们当然也希望屈原安康,所以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为蛟龙所困,世人非常哀伤,每到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便投五色丝线绑扎的粽子于江中,以驱蛟龙。又传哀伤的人们出动小舟打捞屈原的遗体,便诞生了赛龙舟的习俗等等。我又想到当年爷爷每到端午都会投馍块于河水中,这也是为了不让鱼虾等侵害屈原的遗体,与相传投粽子以驱蛟龙同样的道理。不管是投粽子于江,还是投馍块于河,都说明一位心怀家国民生的爱国者,在人们心目中是永生的,是伟大的。

我又想到端午的另一个习俗:挂艾草。当然有的地方是挂菖蒲、榕枝、石榴、胡蒜。这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其核心就是“安康”。中国民间传说,有一次神仙欲纵火毁灭一个村庄,但被一位老奶奶的善良所感动,她在神仙的指点下割下艾草挂在全村各家各户的房门之上,免去了一场灾难,最终拯救了全村人。民间传说也许只是为了赋予艾草特殊的意义,但艾草本身就是一种药用植物。《本草纲目》有记载:艾草能够揉成条状、性温、味苦、全草入药可以有祛湿、散寒、平喘止咳及抗过敏等作用。

童年时,外祖母和奶奶每到端午时不管多忙,也不管多难,她们都会给自己的孙子孙女们缝制香布袋,在她们心目中总希望孩子们平安呀,这同样可以用关键词“安康”来概括。外祖母和奶奶都没上过学,她们也许不知道端午的真正内涵,但是有朴素的心愿和祈愿,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无病无灾,希望家人平平安安。

端午,也许就是因其“安康”的核心内涵,才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欣逢盛世,国泰民安,繁荣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幸福,我们更应坚定地说一声:端午安康。

汨罗江的江流,激荡着屈夫子的伟岸和尊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