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触摸古城文脉 体验国家非遗

运城市作协组织知名作家走进新绛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4-09

运城晚报讯(记者 薛丽娟)春草芳菲,阳光正好。为了进一步推广新绛县名城文化,宣传山西三宝之一的国家级非遗绛州澄泥砚,运城市“知名作家走进新绛采风行”活动于4月7日至8日举办。来自运城、临汾等县(市、区)的作家深入新绛,进名村民居,观古城风光,品非遗之韵,赏人文之美,感受当地厚重的文化底蕴。

观看绛州澄泥砚制作 记者 薛丽娟 摄

此次活动由运城市作协和新绛中学主办,新绛县作协和山西绛州澄泥砚研制有限公司承办,旨在通过实地采风、亲身体验,让作家们深入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绛的文化底蕴,探访山西三宝之一的国家级非遗绛州澄泥砚,创作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助力新绛名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新绛县,古称绛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千年古城,素有“七十二行城”“水旱码头”的美誉,文物古迹众多。

7日早上,采风团一行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光村,领略晋南民居大院的规模布局之精巧,品鉴国保单位福胜寺的雕塑艺术之精美,参观绛州澄泥砚的生产工艺流程,近距离感受新绛深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在绛州澄泥砚生产基地,作家们除了用手机记录拍摄其生产流程外,有的作家还亲自体验非遗制作。绛州澄泥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兴于唐宋,明代技艺炉火纯青。明末清初时期,“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因历史原因而失传。

1986年,蔺永茂、蔺涛父子开始恢复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他们法古师今,潜心研究,反复试验,利用现代理念和科学技术,终使埋没300余年的中华文化瑰宝重放异彩。2008年,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的绛州澄泥砚不仅保持了原有的品质和实用性,更以优良的澄泥质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表现内容、精湛的雕刻艺术、多彩的色泽变化,具备了非常高的使用、欣赏和收藏价值。

当天下午,采风团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绛州署,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文脉传承。

绛州署由绛州三楼、城隍庙、绛州大堂和绛守居园池组成,是千年绛州城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文化展示窗口。绛州三楼并峙,钟楼、乐楼、鼓楼呈“鼎”形排列,国内罕见。绛州大堂始建于唐,现存为元代风格,独为七间,为全国同类之最。绛州居园池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隋代园林,唐宋许多名家都曾在此留下墨宝,赞美园池。

之后,采风团前往另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寺,共赏书法奇古的唐代碧落碑、雕塑精湛的大雄宝殿、颇具传奇的龙兴宝塔。

8日,采风团走进新绛中学,在校史馆听取新绛中学发展历程,感受百年老校风采,在报告厅与莘莘学子一起聆听扬州文化研究院负责人、朱自清先生嫡孙朱小涛的“走近朱自清”讲座。讲座中,朱小涛通过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为大家还原了朱自清先生质朴仁厚的为人之道、扎实认真的治学精神。

当天下午,采风团赶往澄泥砚文化园,参观了绛州木版年画、铁艺、青铜器、玉雕、砖雕等非遗展馆,召开了文学创作交流会,作家代表张乐朋、管喻等纷纷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

一路走来,作家们表示:古绛州的历史文化丰富而厚重,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大课,相信密集的文化信息会给各自的写作带来更多素材。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