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情感讲述>

读《春晓》话养生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3-15

□胡凯中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代诗人孟浩然笔下的这首诗歌短小隽永、意境清雅,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然而,从健康养生的角度看,这首诗也涉及春天的一种生理现象,即春困。

“春困”指的是春季来临,人体感觉到的疲劳、精力下降或抑郁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夜间心烦意乱、睡眠欠佳,日间头昏欲睡、手足无力疲乏。

导致“春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人体先天性的生理调节能力可能是导致“春困”的重要原因。在寒冷的冬季,为了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皮肤中的毛细血管一直处于“收敛含蓄”的状态。进入春天后,气温开始回升,人体不再为防寒而战斗了,此时的皮肤、血管、毛孔都逐渐扩张。血液循环为适应外界环境变得畅达,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快,体内耗氧量也逐渐增多,随之而来供给大脑组织活动所需要的血氧量相对减少。由于脑组织需要的“营养”供不应求,继而发生欲睡情况。

其次,昼渐长夜渐短的季节特征也会对睡眠时长产生影响。褪黑素是改善人体睡眠质量的重要胺类激素,有缩短入睡、觉醒时间的功效。在春季,天明时间提前,导致夜间分泌在体内的褪黑素未及时被身体代谢,残留的褪黑素会使人体产生“倦意”。虽然光照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但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调整。在身体适应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春困”现象。除此之外,春天温暖气息的刺激,导致甲状腺素分泌增强,也是“春困”产生的因素。

从中医的角度讲,“春困”与身体脾阳虚、湿浊内滞有关。脾主升清、运化,脾气健运则清阳能升,浊阴能降,气血通畅,神清气爽。反之,若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痰湿内生,阻遏清阳,导致乏力困倦。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水湿反过来又加重脾虚的症状。外湿加内湿,内外相和,导致患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容易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

春困与身体肝气瘀滞、气机不畅有关。春季宜疏肝,只有保持肝气的舒畅条达,才能使阳气自然升发。如果肝郁不畅,就会影响阳气的正常升发,容易出现急躁、心慌、失眠、头晕、头痛等症状,并因体虚引起困乏。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如果肝胆湿热、肝火亢盛,还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如何才能摆脱春困呢?

简单来说,就是食之有道、动之有效、睡之有律。

“食之有道”,主要是从饮食方面调节。俗话说“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春天吃芽菜,有利于疏通肝气、和胃健脾。春天虽然天气转暖,但余寒未消,可以适当食用些温热的食物以壮阳御寒,如韭菜、洋葱、大蒜、生姜等。还可以遵循“省酸增甘”的原则,适当食用甘平补脾之物,如糯米、黑米、高粱、燕麦、南瓜、扁豆等。

“动之有效”,是说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进行户外体育锻炼,以增加肺活量的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打太极、爬山等,这样可以有效改善生理机能,加快体内循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此外,也可以选择“梳头”“提肩”“提肛”“提足跟”等中医养生运动改善精气神。

“睡之有律”,强调要根据天气变化调节睡眠。坚持入夜即眠,日升则起,使人体的生物钟同外在的时间变化相一致。由于当下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大部分人无法保障及时入睡,但建议尽量在23点之前就寝,以达到养肝的目的。注意切勿睡懒觉,晨起赖床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阳气升发,进而加重春困。11点到13点可以小憩一会儿,适当的午间休息有利于身体的阴阳调节,但时间在20分钟到30分钟为宜,过长的午睡会适得其反,破坏身体节律。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