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1-19
运城晚报讯(记者 王耀)早产儿出生体重仅655克,约成年人手掌大,呼吸微弱,生命危在旦夕。在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医护团队61天的精心治疗和日夜守护下,“巴掌宝宝”顽强闯过一道道难关,体重也增长至1950克,顺利回到了父母的怀抱中。
2023年11月初,孕30周的市民芳芳(化名)因双胎、妊高、胎儿脐血流异常,在市中心医院剖宫产,生下两名女婴。“宝宝出生时体重仅655克,仅一瓶矿泉水重。更令人心疼的是,孩子整个身子犹如成年人手掌大小,腿只有成人手指般粗细,皮肤薄嫩如胶冻,呼吸微弱,情况十分危急。”医护人员说,“捧着小家伙时,大家的心中一揪,要知道,这在临床上属于超低体重早产儿,由于一些重要脏器发育不完全,救治难度极大。”来不及多想,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主管医生关晓宇立即予以保暖、气管插管等一系列抢救措施,并迅速将其转运至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救治。摆在这个脆弱小生命面前的是一道道要闯过的难关:呼吸关、感染关、喂养关、营养关,关关都是致命的危险。
最娇弱的生命,需要最坚强的守护。新生儿科负责人杨雪召集全科医护制订详细的救治计划,力求做到“快、精、细、柔、稳”。
为保证抢救用药及时输入体内、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护士长郭晶抽调经验丰富的护士成立专人护理团队,24小时密切监护宝宝的生命体征,并组织静脉治疗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宝宝细如发丝的血管中成功置入PICC置管,为患儿建立了一条“生命通道”。
在救治过程中,宝宝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呼吸关。由于早产儿肺部发育不成熟,宝宝出生后就出现了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医护团队立刻进行气管插管、给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患儿氧合,同时强化气道管理,严格遵守密闭式吸痰、按需吸痰……医护团队一刻也不松懈,24小时密切监测患儿的呼吸情况、血氧饱和度、胸片及血气波动情况,及时调整呼吸支持方案。两周后,患儿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改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逐渐脱离了无创呼吸机,后又经积极俯卧位通气、袋鼠式护理,宝宝顺利地闯过了呼吸关。
由于早产儿皮肤娇嫩,屏障功能弱,且有创操作多,组织恢复能力不足,极易发生各种感染。其间,医护团队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专人专护、进行保护性隔离、接触宝宝前后洗手、戴手套、集束化操作……每一步都不容忽视,每一步都在最大限度降低宝宝的感染风险。
喂养关、营养关也是宝宝要攻克的重要关卡。在治疗前期,宝宝主要通过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由于早产儿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为了帮助宝宝尽早建立吸吮反射,责任护士每天坚持进行口腔运动干预训练,从重力喂养逐渐过渡至经口喂养,奶量也在循序渐进。经过61天、将近1500小时的全天候守护,医护人员凭借精湛的技术,陪着宝宝闯过各项难关。宝宝的体重从655克增长到1950克,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达到出院标准,成功回到了爸爸妈妈身边。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