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看走眼的“代价”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2-28

□音十

明清官窑瓷器向为收藏家所青睐,因其价值不菲,导致民国时期各类仿品屡屡现身。当年,天津锅店街的同泰祥便精于此道,其所出真假难辨,不少人为此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有一位姓沈的老先生,是颇有名气的收藏家。他从1900年至1931年,先后搜集历代名贵瓷器达千余件。1932年春天,他在天津英租界一幢小楼赋闲时却上了大当。那天有人带来一件黄包袱,包着一只锦匣,匣里软囊卧着一件精美的珐琅彩瓶。这只彩瓶,胎质洁白,薄如蛋壳;锦匣的名签编号,都显示是宫里的标志。来人随后又拿出十几件类似的瓷器。沈老先生最后以高价全部买下。

沈老兴致勃勃,很快请来北京几位朋友来津观赏这些瓷器,但几位鉴赏家看后都没表态。送走了朋友,他拿出放大镜再细细观察,这才发觉自己买下的所谓乾隆珐琅彩瓶胎骨薄,手头轻,彩质也不够精细。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锅店街同泰祥细瓷店在景德镇仿制的。沈老先生越想越气,盛怒之下,把那些瓷器摔了个粉碎。 (《今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