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2-12
□张丽娜
时下流行一句话:“先敬罗衣后敬人,先敬皮囊再敬魂。”此话出自元杂剧《谇范叔》(谇,音同碎,意为责骂),原是齐国大夫邹衍提点范雎(音同居)的:“贤士,如今世上都是只敬衣衫不敬人的时节,也须穿着那鲜明衣帽,打扮的齐整些才好。”
人靠衣裳马靠鞍,形象是最好的名片。着装得体、神态自信的人,比衣着邋遢、颓废自卑的人更容易获得别人的欣赏与肯定。
冬日寒冷,要风度不要温度?那倒大可不必。掌握好搭配技巧,哪怕是“里三层外三层”,也能穿得暖和又体面。
一件绨袍化仇怨
《谇范叔》取材于《史记》,亦作《谇范雎》。说的是东周后期,王室衰败,诸侯争霸,周王城洛阳的天子犹如摆设。洛阳附近有个魏国(国都大梁在今开封一带),在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派使臣到齐国搞“外交”。
出访齐国的魏国大使,是魏国中大夫须贾和他的随从范雎。齐国中大夫邹衍慧眼识珠,发现范雎足智多谋、见识高明,便把须贾晾在一边,专门设宴款待范雎。
席间,邹衍讥讽魏国不识货,放着范雎这种能当相国的大才不重用,却让没用的废物当大夫,并提点范雎,官场上都是势利眼,“只敬衣衫不敬人”,要想获得好机会,就得把自个儿好好捯饬一下,衣帽光鲜一些。
须贾丢了面子,又气又妒。他认为范雎定是间谍,得了齐国的好处,背地里出卖魏国,遂向魏相魏齐告密,将范雎打得半死,丢进了茅厕。
范雎死里逃生,改名为张禄,投效秦国,凭实力当上了相国,权势显赫。
某年冬天,魏国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故意穿着破衣烂衫前往迎接。须贾不知范雎真实地位,以为对方混得很落魄,一时感念旧情,动了恻隐之心,送给范雎一件绨(音同提)袍御寒。范雎本想杀了须贾,但见他还有点儿人性,便饶了他一命。
绨袍是一种光滑厚实的丝料长袍,穿起来又软又暖,“身上如绵囤”。
起初袍子不能单穿,得套一层外衣,此谓“袍必有表”。这倒不光是为了暖和,而是为了遵守服饰仪礼。
能穿的都穿上
据《周礼》《仪礼》《礼记》等古籍记载,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规定了服饰仪礼制度。由此往后,体面人过冬时,里里外外要穿好几层。
贴身穿的内衣或私服,古称“亵(音同谢)衣”。公子哥儿穿的纨绔(音同裤),女子的抹胸、肚兜等,都属于亵衣。
抹胸、肚兜有系带,覆盖胸部,可挡风寒,不可示人。古人视其为情色象征,露了便涉嫌不正经。
绔类似于长护膝,只有两条裤管,上端相连,用带子系在腰间。秦汉之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裤子,男女都光屁股穿“绔”。
后来,人们在绔内加了块兜裆布。唐代,日本大使频频来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参观访问,唐风东渡,华夏穿衣方式传到日本。有人调侃,“日本人唯一的发明,就是男人的那块兜裆布,至今还留在相扑力士硕大无比的臀缝里”。
北魏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据说,真正意义上的裤子便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的。此后,古人改跪坐为盘坐、箕(音同机)坐,不再怕坐下来会走光。
亵衣外要穿中衣(类似秋衣、衬衣),然后穿上长袍,再套上一层体面的罩衣——通常是“上衣下裳”,上面穿深衣、襦衣,下面穿裙裳。
深衣是直筒式长衫,“被体深邃”,雍容典雅。襦衣类似短外套,厚襦衣犹如棉袄。隋唐时期,女人上穿短襦,下着长裙,简称襦裙,裙腰高系,修长俏丽。
宋代时髦女子好在衣裳外面套一件对襟褙子,领口、前襟绣着花边,保暖与美观兼具。
“假钟”是个啥东西
除了厚袍、棉袄等御寒衣服,古人还喜欢穿皮裘和斗篷。
皮裘就是皮衣。古籍记载,裘起初属于亵衣,不可外穿,否则兽毛外露很失礼,得套一层外衣以示体面;直接穿兽皮刺挠得慌,所以裘也不能贴身穿,里头还得套一件柔软的内衣。
裘皮斗篷则不受限。斗篷是有帽子的披风,又名“一口钟”,厚实挡风,乃御寒首选。
南北朝时期,洛阳等地流行“假钟”——一种无袖不开叉的长披风,形如钟覆,包裹全身,可以套在外衣上,也可直接当外衣穿,保暖不冻手。
明清时期,制衣技术登峰造极。《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披大红猩猩毡斗篷,薛宝琴披野鸭子毛做的“凫靥裘”,林黛玉披的则是白狐皮斗篷,不仅保暖,还贵气。 (《洛阳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