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烛之武:卓越的外交第一人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2-11

□邱益莲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弱小的郑国与楚国结盟后掺和到战争中,楚国大败,郑伯立感危机,转而和晋结盟。但是,战胜国晋国为了称霸的需要,在公元前631年,和周、鲁、宋、齐、陈、蔡、秦在翟泉(今河南洛阳)会盟,会上晋国提出要攻打墙头草郑国。公元前630年,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郑国顿时处于亡国灭顶之灾中,可满朝文武束手无策。

烛之武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即小小的养马官。《东周列国志》中说,烛之武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束手无策的郑伯,也算是开明理智,赶紧采纳了佚之狐的建议。

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的呢?烛之武清醒地看到,秦国跟着晋国一起攻打郑国,不过是扩张的需要,说白了就是为了争利。所以,烛之武自始至终站在秦国利益的立场,对秦伯分析灭郑与存郑的利害关系。当时秦在晋的西边,郑在晋的东边,秦晋是邻国,晋郑是邻国,秦与郑之间隔着晋国。首先,烛之武从地理位置着手,指出灭郑国的危害是:你秦国得不到好处,只有晋国得到好处。晋国得到郑国,就会增强国力,那么你秦国相对就削弱了实力。因为越过晋国把郑国当作秦国的边邑,你秦国不容易得到。一下就击中了秦国的要害:可能耗费人力物力,只是为晋国作嫁衣的事。接着,烛之武又从存郑对秦国的好处进行游说。说只要你保存郑国,将来你秦国人向东出行,我郑国就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你缺什么我们提供什么。这实际是变相贿赂,利益拉拢。

烛之武步步为营,步步逼近,最后一招更是使出反间计,利用秦晋历史上的矛盾,挑拨秦晋关系,指出晋国是忘恩负义、贪得无厌之徒。不仅如此,晋国在取得郑国后,因实力增强,会变本加厉疯狂掠夺,自然就会向西攫取秦国的土地。

秦穆公经烛之武层层分析,觉得灭郑确实会给自己留下无穷后患,于是与郑国结盟,不仅自己放弃攻打郑国,而且还要派兵守住郑国,防止晋国灭郑。在国际事务中,讲究一个制约与平衡的关系。

烛之武为何直接说秦而不说晋呢?烛之武洞察战争的起因,郑国与晋国有过节。曾经晋文公流亡在外经过郑国时,郑伯不听大臣劝告对晋文公以礼相待,而是轻慢晋文公。再就是楚国攻打晋国时,郑国参战,说起来是郑国对晋国不仁不义。但是郑国与远方的秦国倒真是没有矛盾。所以,烛之武选择了找秦国游说,利用秦晋两国曾经的矛盾而制造新的矛盾,让郑国避免了战争的浩劫。

 (《九江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