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人心中的“雪”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2-11

□蔡相龙 何春蕾

在古人心里,大雪是一种对人的考验。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誓死不降,把毡毛就着雪吃下充饥,在冰天雪地里,他持节牧羊十九载,一场场大雪见证了苏武坚贞的节操。雪总是伴随严寒而来,愈发艰苦的环境愈发彰显一个人的毅力,晋代孙康年少时无钱燃灯夜读,他发现映着雪光能够读书,后来不顾手脚冻僵生疮,以这种办法读了不少书,最终学有大成。

大雪天气与寻常天气不同,好似上天放了假,人们总是会更兴奋一些,多一份豪情,多一种风雅。东晋名士谢安借着雪景考校谢家子弟,相比于其他兄弟的平庸,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道出了雪的形与神。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则另有一番名士风度,他在一个雪夜醒来,眺望四方,遍地皎洁,忽想起老友戴安道,于是乘兴而行,又兴尽而返,见没见到友人的结果并不决定什么,贵在体验过程,王徽之的性情与雪一样澄清。宋代杨时为得到老师程颐教诲,任大雪飘落,仍伫立静候,这源自于他对真理大道的虔诚。

雪对于农事至关紧要,民谚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但雪天对于民生带来的影响是复杂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之句,刻画出雪中劳动的艰辛。唐代罗隐面冷心热,“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他辛辣一问,折射的是忧民情深。

有雪的意境,时而是孤独的,时而又是温暖的。柳宗元在迁谪之所独自往来,天寒有雪,群山中的鸟儿不见踪影,无数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但并非天地皆是空白,“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还有个守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的老翁,他的背影是那么清傲,竟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感觉。明人张岱用笔极简,“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的雪从此印在中国人的审美之上。

 (《中国纪检监察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