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橘香酒熟待君来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2-01

□邱俊霖

“笋因春雨朝朝吃,橘待秋霜颗颗肥。”(元·虞集《白云间上人度夏》)说起秋冬季的水果,怎么能少得了橘子呢?

柑和橘都属于芸香科柑橘属的宽皮柑橘类。但还是有些不一样,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中为我们提供了橘子和柑子的辨别方法:

“橘实小,其瓣味微醋(即酸),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柑大于橘,其瓣味酢,其皮稍厚而黄,叶辛而甘。”

通常说来,橘子的果实较小,果瓣味道有些酸,果皮薄而红,味道辛辣而且带有苦味。相比之下,柑子的果实要比橘子大,果瓣味道酸,果皮更厚并呈现黄色,叶子辛辣而甘甜。也有学者认为,柑子其实是橘子与橙子的杂交品种。不过,由于柑与橘长得颇为相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这两种果子混淆,或是将名称混用。

我国橘子品种繁多,栽培历史悠久,是橘子的重要原产地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便曾记载过:“蜀、汉、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橘子便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南方各地。

关于橘子,还有个特别有名的故事。《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一个“晏子使楚”的寓言故事。话说齐国大臣晏子出使楚国,楚王设宴款待晏子。大家在宴会上推杯换盏、把酒言欢,气氛甚为融洽。可实际上,楚王早就在背地里安排了一出戏,想看晏子出洋相。于是,当大家都兴高采烈时,两个小吏却突然绑着一个人出现在殿下。楚王问:“绑的是什么人?犯了何罪?”小吏回答:“是齐国人。犯了偷盗之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人固善盗乎?”齐国人是不是向来都擅长偷盗?

晏子知道齐王在为难自己,便说:“橘树生长在淮南则为橘树,生长在淮北便成了枳树。虽然叶子相像,可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水土不同啊。老百姓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不好吗?”晏子之所以用橘子作比喻,是因为他认为,橘子只有生长于南方,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往北方,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这一番高论,令楚王自讨没趣。

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对于橘子也大加赞赏。楚国地处南方,盛产橘子,因此,屈原在自己的诗歌《九章·橘颂》中歌颂橘子“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如果将橘树迁到北方,那么就只能化而为枳了。因此,他歌颂了橘树的坚贞不屈,并托物言志,以橘树的品质来表达自己追求高尚品格的坚定意志。

然而,科学家研究发现,虽然橘和枳都属于柑橘属,它们外表相似,但各自都为独立物种,并非一类。所以,橘树即使生于北方,也不会变成枳。橘子是能够直接食用的水果,而枳实酸涩,它的果实和果壳,多被用作药材。“橘化为枳”,只是在生产力和科学水平不高的时代,古人对橘树的一种误会罢了。

自古以来,爱吃橘子的吃货可真不少。宋代的宋孝宗也爱吃橘子:“称此一天风月好,橘香酒熟待君来。”时光美好,不如一起来品尝橘子吧。 (《北京青年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