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1-13
□魏仪
在古装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君王正临朝议事,突然一名士兵一边大声喊报一边飞奔入殿,手持一份“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战报。“八百里加急”可以说是古代版的“特快专递”。
中国邮政事业起步很早,在甲骨文里就有驿传系统的相关记叙,说的是各地发生的“新闻事件”,会定期通过这个系统报告给殷王。发展到周朝,各地道路拓宽,通达全国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这为邮政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时,朝廷任命“行夫”,由其负责管理各邮递驿站,并对他们提出了“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的要求;派“野庐氏”主持交通设施建设和维护工作,指导督促各地在交通主干道两侧种树,每隔一段挖掘水井、建造“宿息”,供“邮递员”歇脚休息。
对于这段历史,《周礼·地官》中有相关记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国语》的记载略有不同,“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无论是“庐”“宿”,还是“舍”,其主要职责都是传递文书、运转货物、接待官员等。
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类似驿站的机构,只是叫法有所不同——齐国、郑国叫“遽”,晋国、楚国叫“驲”,也有一些诸侯国叫“传”。这些机构主要负责传递政令和军情,直至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为平民百姓服务的私人邮政系统,且发展十分缓慢。
隋唐,古代中国迎来邮政行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据统计,唐玄宗时期,全国约有1600多个驿站,从事相关工作的“邮递员”达两万多人。他们承运的物品范围拓展至水果、水产等生鲜品类,由此可见当时的物流运输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大家熟知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最好的佐证——在那个没有冷链技术的时代,南方的荔枝经“邮递员”马不停蹄地运送,送达杨贵妃手中时仍滋味不改。 (《海南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