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苏轼的“菖蒲”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6-25

□赵柒斤

清代金农《菖蒲图》

大文豪苏轼一生钟情菖蒲,可谓日不离蒲。菖蒲的记载可追溯至先秦时代,《吕氏春秋・士容论・任地》谓:“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同样起源于先秦的端午被称“毒日”,《夏小正》有“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的记载。“蓄”的中草药就包含菖蒲。《神农本草经》更是将菖蒲定为“上品”,誉为“仙草”。

菖蒲融入精英阶层的端午节日始于唐,唐代诗人殷尧藩的《端午日》说:“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菖蒲作为帝王苑囿的奇葩异草,市面上仍然少见,否则晚唐诗人罗隐也不会发出“解吟怜芍药,难见恨菖蒲”的感慨。

至北宋,菖蒲走下神坛,成了老百姓的节日道具。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说,端午节必备的物品有百索、艾花、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等。在“风雅”的宋代,家家插花、人人戴花。菖蒲除了在端午“秀”一下,没几个人真把它当回事。皇家园林“花皆素馨”,茉莉、牡丹等应有尽有,达官贵人紧随其后,而兰花、荷花、菊花、梅花等成了文人骚客的最爱,即便贩夫走卒也养花。草成了低贱的存在,可苏轼偏偏就对山野涧边的菖蒲着迷。

他一生为菖蒲写下30余首诗词。无论是“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还是“斓斑碎玉养菖蒲,一勺清泉潢石盂”,诠释着苏轼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情趣。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苏轼,还“晒”出了“养蒲经”《石菖蒲赞并叙》:“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

明清文人将菖蒲上升为“天下第一雅”,称其“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是苏轼屡遭贬谪的一生“写照”。笔者觉得,如此理解,也太小看苏轼了。苏轼风神潇洒、性情天成,纵横文、词、诗、书、画及烹饪、佛理,千百年来不仅为士林所重,也被凡夫俗子所爱。联想到苏轼曾自制“高筒短檐帽”——子瞻帽,引来大众效仿,他大概以此来实现最高的审美境界:只要你拥有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彰显独特之美。苏轼养菖蒲,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今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