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杨垛锣鼓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05-10

□杨星让

锣鼓在晋地比较风行,从北到南都有锣鼓,只是敲法有所不同。太原锣鼓,敲打到高潮时,拍镲的把镲抛向空中,待镲急速下落至头顶上方,拍镲者眼疾手快,一手接起继续拍击。像极了杂耍,叹为观止。晋南的锣鼓,则是声势浩大。晋南原本是一个地区,后分为了临汾、运城。临汾叫做威风锣鼓,打到了亚运会。运城是关公锣鼓,也是威震四方。

以前的锣鼓主要是春节、元宵节闹红火,或者是那时发生什么大事喜事,人们便走上街头敲锣打鼓,还是图个红火、热闹。

农村的锣鼓还有一项业务,谁家埋人,锣鼓队必须前去送行。因此,各村都有自己的锣鼓队。

我们这个小村,也有自己的锣鼓。只是村子小,不闹红火,唯一的用途就是为过世的人送葬。

小村全名杨家垛,也简称杨垛。杨垛的锣鼓很有名。这么说有点奇怪,村子那么小,敲锣打鼓的只有几个人,连个锣鼓队都算不上,怎么就有名了?

有些事就是说不上来,有的事物借助外力,比如文化的力量。永济的鹳雀楼,因了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而名扬天下。杨垛锣鼓的出名则是因为一句俚语。就像人们夸赞飞云楼,“万荣有座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说起杨垛锣鼓则是:“杨垛锣鼓匀匀上(万荣方言上念射),河南陕西名气大(万荣方言大念特)。”注意,读这句话必须用万荣方言,才有感觉。

我上初中时,我们班同学都知道这句话。有的同学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说时看我的眼神都有点羡慕。

那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我们这些学生身着统一的白色上衣、蓝裤子,手持花束组成方队。表演时用花摆出“庆祝九大”的图案。表演结束后,我们站在路边看各公社的游行队伍,主要是锣鼓队。一个个锣鼓队走过,虽然敲得热闹,但是都没有引起我们的兴致。正当我们失望的时候,一阵锣鼓声若滚雷般气吞山河地传来。人群一下子沸腾起来,一个个引颈观望。我们也都兴奋了,一个同学说:这一定是杨垛锣鼓!

这支锣鼓队果然不同凡响,一百多人的队伍,清一色的年轻后生。头上一律扎着白毛巾,身穿红色背心,黑裤黑鞋。前面是鼓,中间是镲,后面是锣,组成一个方形阵容。敲鼓的鼓槌上下翻飞,咚咚咚鼓声激昂;拍镲的把镲举过头顶,嚓嚓嚓声音脆亮;敲锣的敲一下用胳膊肘按一下,不让锣发出回音,咣咣咣的锣声短促干脆!

锣鼓喧天,声震如雷,从人们的耳旁掠过,这才是真正的一流锣鼓表演。锣鼓队从我们身边走过时,有同学眼尖,发现鼓身上写着“丁樊大队”字样。这不是杨垛锣鼓吗?同学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只有我心里清楚,我们那个小村,怎么可能整出这么大阵势的锣鼓队呢?同学们,你们上了那句俚语的当了。

现在是时候探究一下“杨垛锣鼓匀匀上,河南陕西名气大”的来历了。要说明白这件事,必须先说明一件劳动用具——cuo(万荣方言就这样发音,我感觉该是竹字头下面一个差字,但打不出来这个字,只好用拼音代替了。)这是我们这儿的叫法,普通话叫筐。农村割草用的一种器物。我们这儿还使用一种特大的cuo,叫做懒cuo。一般的cuo,书写可以用筐代替,但懒cuo绝不能叫做懒筐。cuo,可以有多种用途,而懒cuo它只有一种用途,那就是担麦草。麦草轻,如果用普通的cuo去装,一cuo装不下多少,运送起来光跑了腿。而懒cuo很大,三个小孩可以坐在一个懒cuo里,装麦草自然装得多。一担麦草,可以倒下一座小山样。麦草是喂牲口的,懒cuo是饲养室的必备工具。一般的庄户人家,是不需要如此大的懒cuo。

言归正传。不知是何年何月,村里死了人。有点力气的男人都去帮忙抬棺材去了,锣鼓没有人敲了。怎么办?总不能不声不响地埋人吧。村子虽然小,但不乏聪明人。有位老者捻着雪白的胡须说道:“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去,拿个懒cuo来,把锣鼓家伙装到cuo里,让小娃娃抬着、摇着,不就有响声了吗?”懒cuo拿来了,锣鼓镲装了进去。两个小孩抬起懒cuo,两个小孩在两边摇着:咚咣咣嚓,咚咣咣嚓……倒也有了响声,就这样把人埋了。

写这段文字时,其实我很心虚。锣鼓放在懒cuo里摇动,究竟是一种什么声音,没有人验证过,这是我的想象。我姑妄言之,诸位姑妄听之吧。这个方法不知道延续了多少年,结果就诞生了那句名言:“杨垛锣鼓匀匀上,河南陕西名气大!”这是村里人自己自嘲,还是外村人编排的?时光久远,无从考究。反正,杨垛锣鼓就这样出名了。

2008年93岁高龄的母亲去世,安葬母亲时,送葬中自然少不了我们村的锣鼓。那次我们村的锣鼓队有20多人,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乡亲们告诉我,这是咱村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锣鼓队,我听了感动不已。

一天无意翻看抖音,忽然发现了我们村的锣鼓,这是为一位逝者送行的场景,杨垛锣鼓正在表演。我仔细辨认,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拍镲的是四五个中年女子,敲锣的有男有女,敲鼓的则是三位男士。数了数,大概十几到二十个人,这在我们这个小村实属不易。而且,有了妇女的参与,这也是破天荒的事情。

为什么我能知道这是杨垛锣鼓呢?因为上面打着一句话:“杨垛锣鼓甲天下,河南陕西名气大!”虽然前一句只改了三个字,竟不需要用方言去读了,普通话念出来就押韵而响亮。

这是杨垛人的自创,还是外村人的赞誉?如果是杨垛人自己的创作,那我宁愿相信这不是自大,而是自信。“杨垛锣鼓甲天下,河南陕西名气大!”这句俗言俚语也可能流传百年吧。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