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学家与运城盐保工作者

深入古汾河河道采样 揭秘运城盐湖成因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5-05

运城晚报讯(记者 刘亚)近日,运城市盐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第四纪地质和生态与气候研究室副主任李振宏研究员等科研人员一行,前往汾河古道对其沉积剖面进行系统采样,揭秘运城盐湖的成因。

此次的采样点位于临猗县牛杜镇景滑村东,是之前遗留下来的一处采沙坑。李振宏研究员通过对沙坑南面汾河古道的沉积剖面沉积序列进行分析,为一行人详细讲解了这些汾河古道剖面是如何形成及它的地质特征。他说,大约7万年前,古汾河改道退出运城盆地后,干涸的河道渐渐被从北边峨嵋台地过来的风成黄土所覆盖,便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上面是厚厚的黄土层,黄土层下面才是汾河古河道的地质面貌,二者界限清晰。但这里的黄土层又与峨嵋台地的黄土层有所不同,峨嵋台地属于纯正的黄土,这里的黄土则兼顾了风成和水成交互的成因,含水分而比较坚硬,并具有一定的成层性。

在汾河古道的沙层中,一行人采集到了不少体型硕大、外形完整的厚壳蚌类。李振宏研究员介绍说,这些厚壳河蚌,仍保存着它们活着时候的状态,多数个体还是左右壳完整地咬合在一起,没有人为弃置和自然营力扰动的迹象,完全没有被移动过,属于原生堆积。说明当时汾河古道突然干涸,大规模的河蚌同时死亡,上面的黄土很快覆盖了河道,这些蚌类就被直接深埋在沙层中,很好地保存了下来。他说,采集到的这些沙子和蚌类样品,除一部分用于地质研究外,还有一部分将陈列在运城市盐保中心的中条盐湖地质馆内进行展示,为研究古汾河河道的演化提供直接的证据。

李振宏研究员曾在《运城盐湖的前世今生》讲座中指出,自晚更新世以来,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峨嵋台地北东方向突然抬升,汾河自隘口到礼元镇一带退出运城盆地,运城盆地由开放体系逐步过渡为封闭体系。同时,受控于中条山北缘断裂的活动性增强,盐湖所在区域迅速断陷,形成局部封闭的断陷盆地,现今的盐湖开始形成。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