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成语“退避三舍”的诞生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04-27

张石山

晋文公,名重耳,是我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位君主。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其经历和业绩,为历代史家推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晋献公死后,继任者重耳的弟弟夷吾(晋惠公)、夷吾的儿子子圉(晋怀公),皆治国无方,无所作为。而贤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多年,回国上位志向不改,惠公、怀公为之寝食难安。重耳的存在,重耳立志回国上位,成为当时天下共知的事实。大家甚或认为重耳回国上位,只是个时间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重耳一行抵达楚国。关于这个情况,值得一说。此时此际,重耳志在回国上位,所以周游各诸侯国,无疑是要争取支持。宋国与楚国作战新败,首先,宋襄公非常实在,承认小国新败,不足以支持重耳回国上位。其次,楚国分明是宋国的敌国,宋襄公恰恰是建议重耳去往楚国寻求支持。此时的重耳,应该说已经大致预料到自己终将回国当政,纵观天下大势,他甚至预料到日后晋楚之间必有争战,但他却毅然直奔楚国。他究竟是要赢取楚国支持,还是要探看楚国虚实了解楚国君臣?重耳分明是经由敌国宋国而来,而且在宋国受到了高规格的礼遇,楚成王却不仅未将重耳一行拒之门外,而且按姬姓嫡亲诸侯的礼仪给予了更加高规格的礼遇。春秋时代,豪杰并出,晋文公、楚成王,包括宋襄公,其眼界胸襟格局气度,足可令人高山仰止。此时的楚国,当政者为楚成王。楚成王,公元前672年~公元前626年在位,执政达46年。在楚国兴起的进程中,应该说他是个颇有作为的君主。面对强大的齐国与春秋首霸齐桓公,尽管北进的步伐受阻,仍然对中原华夏诸国形成强大的逼迫。

公元前638年,楚宋之间发生了泓水之战,楚国大败宋国。次年,流亡中的重耳特地选中了这样一个楚国,来与这样一位楚王相会。他们俩谁也不会想到:仅仅再过四年,晋楚之间真爆发了一场深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载入史册的城濮之战。此时,楚成王掌国已然35年,该是成熟的政治家;重耳流亡已有18年,年届六旬。关于重耳与楚成王此次历史性的会面,《左传》与后来的《史记》皆有载。《左传》云:“及楚,楚子享之。”在这里,称楚成王为“子”,乃是所谓春秋笔法。因为楚君妄自称王,并未得周天子承认。《史记》则曰:“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嫡诸侯礼待之。”这儿,太史公已然称其为“王”。至于两书记载的内容,则大同小异。史载,楚成王按照对待诸侯国君的礼仪厚待重耳,往下乃有直接开口询问重耳日后如何报答他的事情发生。《左传》载:楚成王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史记》载:楚成王问,“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一位国君,接待招待乃至破格厚待了一位流亡者,希冀对方日后有所报答,自是人之常情。但楚成王毫不掩饰,直接当众问出口来,足以令人惊诧。

史书在白描中,在平静的叙述中,透出了楚人之率真或粗鄙。重耳流亡在外,做客楚国,得到楚王厚待,岂无感激之情?但这点感激,存之于心可也,何必定要信誓旦旦地讲在当面呢?只好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楚成王竟然继续追问,一定要逼重耳当面讲出回报的内容。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重耳被逼无奈,只好勉为其难予以作答。

我们能够看出,重耳的回答,非常得体。既有外交辞令的客套礼貌,又有对两国未来关系的准确判断,还有极其鲜明的立场和十分坦诚的态度。看楚国近年来的所作所为,其仗恃武力北进扩张的势头,不会轻易止歇。晋国作为诸夏传统大国,对此绝不会视而不见、放任不管。于是,重耳料定,晋楚之间或有甚至是必有一战。

尽管楚王高规格善待重耳,重耳仍坦诚直言:不会因此放弃原则,放任楚国霸凌诸夏。对于楚王的善待,重耳能够报答的,就是在两国一旦发生冲突战事,晋国先“退避三舍”。在晋国已然退避忍让的情况下,“若不获命”,楚国仍然不肯放弃武力,继续霸凌别国,那么,晋国将不得不“与君周旋”,奉陪到底。面对楚成王的逼问,当着各诸侯国驻楚国的使节,重耳将自己的观点讲在当面,毫无掩饰,堂堂正正,亦且勇气无两。至此,成语“退避三舍”,掷地有声,落地生根,在历史的真实进程中,在史册上诞生。后来的历史进程,晋楚之间果然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在那次战争中,重耳在天下人面前,忠实地践行了对楚成王的承诺。 (《映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