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故乡的楼楼院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3-07

王钰媚

从记事起,村子中央的大池塘北面就矗立着一座高大古老的四合院,院里雕梁画栋,飞檐陡壁。由于南房门楼上的“看家楼”有两三层楼那么高,造型奇特,类似碉堡,又有两个像大眼睛一样的砖砌圆形“瞭望口”,村里人都叫它楼楼院,把其主人称为“毒药罐”。

楼楼院坐北朝南,直面村中的东西主干道。据脊梁板记载,楼楼院由当时村中首富王东顺创建于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931-1933),南北方廊式结构,东、西厢房上建阁楼,主体有两层楼高,墙头是徽式马头墙,北房檐下是精美彩雕《郭子仪拜寿图》。也许是因为创建年代正值时局动荡,南房西次间辟为门楼,上面建有三层楼高的“看家楼”。有人说是为安全防护所建,也有人说那是王家的看田楼,站在上面朝南看去,整个峨嵋岭下的地域尽收眼底;向北,可遥望孤峰山。据说当年的院子有近十座,座座相连,高耸雄伟,气势凌云,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城堡伫立在晋南的黄土高原上,无声地彰显着其主人纵横商界的家业与辉煌。可惜现在被拆得就剩下这一座,1948年土改充公后作村委会使用,才得以保存。

从小至今,我对楼楼院印象深刻的有三件事,而且都与文化传播有关:一是每天听楼楼院广播室的广播;二是到楼楼院看电影;三是有关“毒药罐”的传奇故事及勤俭持家精神。

上世纪80年代初,各村村委会还叫大队。那时,电视、电话还没有普及,只有个别家庭有那种小的黑白电视机,对外界的学习和接触,除了上学、看书和听收音机外,每天接触最多的信息就是听大队的广播。大队广播室就设在楼楼院的西厢房,楼楼院也因成为大队办公场所而人气满满。村里人要忙农活,广播的时间大多放在早晚。早上广播里主要播放村广场卖菜、卖鸡蛋、卖衣服等销售信息,晚上主要通知村干部到大队或到北辛公社开会,午间偶尔夹杂些谁家的猫狗丢了或谁拾了一串钥匙等寻物或招领启事。记得我五岁的时候,母亲养了好多年的一只大花猫找了好几天也找不到,我便跟着母亲一起去了大队的广播室。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话筒和喇叭,看着广播员对着话筒说话,我当时不禁赞叹,那些家什子竟然能把声音传遍整个村子!而且经广播员一广播,家里的大花猫便有人给送回来了!这让楼楼院的广播室在我年幼的心灵中又添了一份神奇色彩。

小学毕业前,我都是在村子里度过的,印象中的楼楼院是热闹非凡的。放学后除了玩耍,最有意思、最珍贵的娱乐活动就是到楼楼院看电影。每隔一段时间,北辛公社就派电影放映员到村里免费放电影,当时村里的广播员是一中年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声音洪亮、咬字清晰。他下午四五点就开始广播,为了让大家听清楚,每次总要重复两三遍:“社员同志们请注意,社员同志们请注意,今天晚上大队放映电影,今天晚上大队放映电影,七点准时放映,七点准时放映……”一听到这,我们就都乐疯了,至于后面说放映什么片子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晚上要到楼楼院看电影!不到六点,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带上板凳或者小椅子早早去占座位,一边看电影放映员如何把白色银幕用绳子绷在楼楼院北房的两根大柱子间,一边嬉戏玩耍,一会儿抱抱大柱子,一会儿摸摸石狮子,一会儿又抬头看看房檐下精致的彩雕及墙上生动的砖雕。坐在门前的上马石上,我们有时吃着冰棍,有时捧着一毛钱买的装在锥状纸筒里的瓜子,想象着楼楼院的主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事情,以至于创了这样的家业、盖了这样的院子。

不一会儿,楼楼院就挤满了忙了一天农活的大人,大家开始拉家常、聊年景,本村的、邻村的,坐着的、站着的,只要电影放映机的试光灯一打,便都鸦雀无声了。那时是露天电影,我也不记得夏天有多热,冬天有多冷。那时候放的电影都是非常有时代感和教育意义的,有喜剧片、战争片以及科教片等等,像《地道战》《红牡丹》《英雄儿女》《少林寺》《小花》等电影至今印象深刻。看电影,让我逐渐对外界有了更多的认知,也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想象。

对楼楼院一直持有神秘感和敬畏感的,还是有关“毒药罐”的传奇故事及勤俭持家的精神。

一个是有关“毒药罐”外号的来历。过去临晋、猗氏一带的老一辈人,可能没几个人知道王东顺是谁,但都知道“毒药罐”。据说房主王东顺先辈世代在村里耕种,家境贫寒,其曾祖父后来外出经商在陕西当学徒,后来有了自己的店铺,开油坊时就被称为“毒气财东”,其祖父又扩大经营,贩棉花,开当铺,做盐运,发展到房舍几百间,雇用店员数百名,各种商号遍及山西、陕西及河南,被称为“毒药”。王东顺的父亲和先辈一样脑子活、点子多,干活特别卖力气,不达目的不罢休,但并不显摆财东的架子,而是处处为伙计着想,甚至比伙计还吃苦耐劳,做人比较“毒气”,小名又叫“罐罐”,遂被人们称为“毒药罐子”。他掌管家业后,既经商又务农,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连年购置附近嶷山脚下良田几百亩,添置车马农具,雇用长工伙计,四季耕作,骡马成群,牛羊遍野,吃的是粗茶淡饭,穿得也朴朴素素。收麦时节,他不像其他东家一样吆五喝六,而是亲自割麦打场,每天只睡两个时辰,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几百亩的麦子全装进囤里,把“毒药罐子”的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王家“毒药罐”大院主要形成于王东顺及其父亲掌家时期。家产万贯后,其父亲采集上好的木料砖瓦,又从各地请来能工巧匠,开始大规模兴建土木。他用了三五年时间,在北马村中、西两巷,建起近十座标准的四合院,座座相连,曲径通幽。由于王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四方客商纷纷前来,北马村商贾云集、货运繁忙。这时,王家又在村中建起了各种门面、食铺、车马场以及待客厅和花园等。北马村一时声名远扬、繁华如镇,一度被人们称作“小北京”。

王东顺掌管家业时,王家已经是当时临晋一带最大的财东了。王东顺同样经商有头脑,做人有志气,办事有拼劲,对内严格家规,对外与人为善,商号遍地,世代本分经营,从不涉毒。王东顺延承了几代人的“毒气”,自然被称为“小毒药罐子”。1931年至1933年,王东顺在原来大院的基础上,又花费几万块大洋,费时三年,兴建起现存的这座楼楼院。当时本打算再建几座的,无奈时局动荡,未能如愿。王家兴建的这最后一处宅院,里面的木雕、石雕、砖雕一应俱全、美轮美奂,其门楼上砖刻的“天顺”二字语带双关,既顺其长辈王天赐名字中的“天”字,又暗含王东顺本人名字中的“顺”字,同时也有了顺天应人之意。从其曾祖父开始,经过四代人的薪火相传,终于成就了声名远播的“毒药罐”大院。

据说,身为大财东的王东顺非常俭朴,也非常勤快,农闲商闲时,总是背着个粪筐在路上拾粪。一天,他背着粪筐到当年临晋县城的木料集市上拾粪,看到一大堆上好的檩条,问卖主:“这椽怎么卖?”卖主一看是个拾粪的老头,不屑地说:“这是椽?!我按椽价卖给你,你能买得起吗?”谁知,王东顺把肩上的粪筐颠倒过来,从粪堆里刨出一个油布包,里面全是白花花的大洋,硬是用椽的价钱买了檩条回来,盖房时索性做了椽用。因此,王东顺四合院的椽特别粗,和一般人家使用的檩条一样。

再就是“筷子蘸油”的典故。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一辈人讲,“毒药罐”一家艰苦创业,富不忘本,毫不骄奢,勤俭持家,吃油都不用勺子舀而用筷子蘸。

这些民间传说和典故或许有点夸张,但楼楼院北房插廊的东西两墙上,行楷砖刻的家训至今清晰可见。一是东墙上的司马温公家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子孙以俭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际。”另一个是西墙上砖刻的某状元格言《勤俭歌》:“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弗骄奢,绝不致贫贱。预保长富贵,需速戒骄奢。欲速免贫贱,宜早学勤俭。”这一组砖雕的寓意都是教育后人积俭德、戒骄奢。

其东西厢房的门楣上分别雕刻着“正心”“修身”“敦伦”“饬纪”等字样,以告诫全家时常要自警自省、自律自励。楼楼院南房挂落着一扇形文字,据说是弘一法师论述圣贤境界的话:“泰山乔岳以立身,明镜止水以居心。青天白日以应事,光风霁月以待人。”这话寓意是稳如泰山、心如止水、光明磊落、诚恳待人。据村里老一辈人讲,过去王东顺家专门有一套马车供村里人使用。从这几段文字和村民传说均可以看出,王东顺自身的品学修养极高,且致力于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达到圣贤之境。这是他们的治家格言和人生信条,也是他们发家致富的根本所在。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变,国家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越来越重视。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努力下,2006年,楼楼院被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命名为“王东顺四合院”。村委会随之搬出楼楼院另择新址,广播室也走向市场化,由村民搬至家中经营。村中央的大池塘早已填平多年,取而代之的是水塔的建起和自来水入家入户。看电影也成为广大村民通过手机、电视或家庭影院,足不出户就可以办到的事。如今的楼楼院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临猗县人民政府在门前立了块石碑,墙上比以前多了“县级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等牌子,显得比以前更加高贵了。但身份倍增的楼楼院却比以前冷清了许多,由于安全保护加强,里面不能再举办其他娱乐性活动。

前一向周末回村小住,一大早起来,乡间空气格外清新,本打算陪着老母亲去村里商店买些菜,刚出巷口,拐过弯就发现村文化广场一片繁华:宽阔的水泥路两边早就摆满了摊位,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和乡邻们的说笑声混杂在一起,俨然一个赶集上会的早市。蔬菜又新鲜又实惠,多数是附近村民自家种的,刚从地里刨出来的白菜萝卜还透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带着毛茸茸小刺的白萝卜缨子一片一片支棱着,还稍微有点扎手;绿油油的菠菜一把一把整齐排放着,好像是在列队欢迎,那红嘴绿缨娇翠欲滴,诱惑着你不忍离开,不用上秤,按捆卖。我顺手拎了一捆菠菜,扫码支付后继续陪着母亲往前走,抬头发现右前方就是楼楼院。它是有灵魂的,在这个晴朗的初冬的早晨,依旧迎着阳光倔强地挺立着。突然间,觉得其高大门楼上砖砌的两个圆形“瞭望口”就像一位艰苦创业、历经磨难的老者的眼睛,在静静地凝望着后人,凝望着世事变迁……

我好久没有走进它了,正好大门开着,我便搀同老母亲拾级而上。穿过门庭,就像穿过了一段历史长廊,其间幽深宁静、古朴厚重。望着高大的院子,看着这显示着富贵吉祥的精美雕刻,驻足于廊檐下的砖雕家训前,听着老母亲娓娓道着这家主人的传奇故事,一下子就又浮想联翩了。

我们不仅要保护好文物古迹,更要挖掘其精神实质,传承其文化内涵,增强家国情怀。这样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优良品德才会亘古绵长。过去我们可以在楼楼院开大会、看电影,如今我们可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可以在王东顺四合院拍电影、拍微视频、拍抖音、搞摄影创作、做文化展馆、搞旅游开发……最起码能讲好身边故事、传承勤俭美德、学习河东历史、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次,我特意拍了一些视频和照片备用……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