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12-14
如果提名2022年“高开疯走”的电视剧,由上象娱乐出品的《风吹半夏》一定榜上有名。该剧开播不到两周,站内热度就成功破万,豆瓣开分更是高达8.4,受到老中青三代观众的喜爱。这是一个关于创业者们敢想敢拼的故事,十足的烟火气和锐气是这部作品的动人之处。
■破题 从《不得往生》到“不枉此生”
《风吹半夏》改编自阿耐2006年完成的小说《不得往生》,内容基于作者本人的从业背景和工作经历,通过许半夏的视角,把钢铁行业中国企、民企、私企各个群体的生存百态,他们如何拥抱机遇、迎接变化,他们那种痛苦挣扎、奋发向上,都讲述得特别透彻。
在导演傅东育看来,《风吹半夏》的破题点在于,虽然写的是钢铁行业,但实际反映的是一个许多人共同经历的年代——即便处于不同的行业、环境,每个人都面对着一个勇闯天下、敢想敢干的年代:“我们牢牢抓住的就是这一点,那是一个成长的年代。主人公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奔涌向前、奋斗拼搏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可以激励和打动人!”
《风吹半夏》总制片人戴莹也深有同感,“这种精神内核是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磨灭的,它是真正能够引发当下观众共情的。所以我们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它做出来,而且要做好”。
在得年轻观众得天下的影视圈,现实题材剧如何破圈是共同的课题。《风吹半夏》所触及的时代与今天有不少距离感,许半夏的造型再生动,也是“相册里的妈妈”。那如何才能最终带动年轻群体与那个蓬勃的年代产生共情?
戴莹表示,《风吹半夏》不是一个工业题材,而是一个时代群像“闯”剧。风吹的不止半夏,而是以半夏为代表的一个时代人的经历。“每一个小人物,在大时代的风中,奋力生长,又有情有义。很现实,也很温暖”。
■选角 看中赵丽颖身上的“劲儿”
敢想敢拼的许半夏、重情重义的童骁骑、老实忠诚的陈宇宙,剧集一开篇,“钢三角”的鲜明人设和性格魅力,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精明的赵垒、“大家长”伍建设、“佛系”的冯遇、“蔫坏”的裘毕正、“无利不起早”的郭启东所组成的“滨海老板组”,更是十分贴合人们记忆中20世纪90年代民营企业家的各色形象。《风吹半夏》以丰富的人物群像串联起20世纪90年代环环相扣的创业故事。
傅东育表示,看完原著小说后,他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人选就是赵丽颖。“我和她在《理想照耀中国》时有过短暂合作,她身上那种比较有‘劲儿’的性格,我觉得非常合适。”而在戴莹看来,赵丽颖身上的坚毅、倔强和执着,欧豪的讲义气,李光洁的情商高、内心丰富等都与剧中人物非常相像。
在实际拍摄中,演员们也拿出了十二分的认真。比如,开播后引发广泛讨论的许半夏扇童骁骑巴掌的戏份,赵丽颖的手真的扇肿了。受限于空间小、机位不足,演员们不得不多来几遍,“拍这样的戏很伤人,我也很心疼。还好最后效果出来,大家都能体谅这里的每一个巴掌。观众会对这场戏有足够的记忆,很大程度上是对于演员情感真切表达的喜欢”。
■置景 “一股怀旧风扑面而来”
创作过程中,《风吹半夏》注重年代质感的精细打磨和氛围感的扎实营造。导演毛溦说,现实主义题材剧的创作,最难的部分就是对时代的把握。《风吹半夏》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到2002年这10多年间的一段故事。“离我们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因此剧组在诸如手机、汽车、自行车、手表、首饰、穿着打扮,甚至发型、皮鞋等服化道上面,做了大量功课”。
剧中,许半夏的桑塔纳及赵垒乘坐的雷克萨斯轿车,都是那个时代有钱人的标配。已经消失了数年的翻盖手机,则是那个时代“大款”的标志。街上、墙壁上的标语和广告、家里绿色的半截墙壁,都营造出浓浓的20世纪90年代气息。
“我们参考了那个年代的影视作品,比如《过把瘾》《北京人在纽约》等,以及大量的画报等。”傅东育表示,20世纪90年代对于追求美的夸张程度要比现在大得多,“比如我们努力还原了红配绿的这种配色”。毛溦则透露,剧组为赵丽颖准备的服装有300多套,试装最后穿过的有180多套,而实际在成片中呈现的是120套左右,“每一件衣服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比如这段戏拍的是1991年,我们就找1991年时期的衣服,有的衣服都是从收藏家那儿收过来的,下了很大的功夫”。
毛溦还介绍,在筹备阶段,剧组曾走访中国不同地域的钢铁厂,实地选景1000余个,实景改造300余个,为剧集的现实主义质感夯实了基础。“我们还梳理了中国钢铁行业的政策变化、产业结构变化,以及钢铁的产能、GDP、钢铁产业工人的数量、薪水、涉及的不同地区差异等”。
(《潍坊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