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高峡平湖造就新“古城”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8-20

记者 王耀 文 记者 薛俊 图

口述人 垣曲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 文贝虎 古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姚红权

太阳透过云层,洒几缕金光在苍山间,远山如黛,延绵起伏。驱车约1个小时,我们从垣曲县城到达该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公园现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20余只。”工作人员文贝虎对记者说,“白鹭、苍鹭最大种群数量300余只。前年首次发现针尾鸭、反嘴鹬、领雀嘴鹎、灰头麦鸡等物种。”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垣曲县古城镇,是黄河小浪底水库建设后形成的一个湿地公园,也是山西省首家获批的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2906公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当地加大湿地保护恢复力度,实施景观基塘和边坡涵养林带工程,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成了鸟儿们繁衍栖息的“天堂”。 

1987年出生的文贝虎从小长在黄河岸边,工作又与黄河有关,这让他对黄河有种别样的情怀。20世纪90年代,为了支持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以土地为生的数万垣曲人,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黄河岸畔,被移民安置。文贝虎依稀记得当初搬迁时的景象:大人们忙着收拾东西,节省惯了的村民们将一砖一瓦都收拾得整整齐齐,生怕落下什么物件;老人们有的倚着门槛晒太阳,有的手拉手话着家常,有的若有所思地望着山坡上的坟头……孩子们一如既往地在院子里追逐嬉戏,似乎并不了解将要发生的事。 紧挨着黄河边的古城镇共搬迁了19个行政村,33个自然庄,5489户,18787人。其中,有7个村迁移他处,其余12个村原地后靠安置。原来的古城镇位于垣曲盆地的底部,亳清河、沇西河交汇于此并注入黄河。

历史上,古城镇一直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重镇。商王朝曾在此凭借黄河天险建造都城,缔造了中国最早的城市雏形。春秋时,晋国曾在这里建有著名的瓠丘城。1994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科研人员就和美国同行业的专家们,在附近的古岩石地沉中挖掘出一对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下颚骨化石,经过中外专家认定,这一化石的生物体已经有4500万年,是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高等灵长类猿猴。2000年4月11日,《人民日报》以“人类远祖起源于中国”为题,对“世纪曙猿”及其研究成果作了报道,指出:“专家认为,山西垣曲‘世纪曙猿’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同时也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如今,举目望去,黄河库区水面宽阔,两岸重峦叠嶂,大河波澜不惊,早已带走了古城昔日的繁华与喧嚣。移民后的古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走进古城村杞柳工艺品编织厂,各式各样的柳编制品琳琅满目。厂房外,鲜杞柳铺满一地,等待分拣、晾晒;烘干的杞柳枝条,编制好的柳帘、柳篱笆等正等待着运往法国、西班牙等国家。“一捆5公斤重、1米多长的烘干柳条,出口法国和西班牙可以卖到26美元。”在编织厂展厅内,企业负责人张士红介绍,国外市场喜欢不剥皮的原始枝条和简约风格的编织品。“以前我们的鲜条1公斤最多卖1.2元,现在编成柳帘出口,一公斤能卖4元多。”产业附加值变高,老百姓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分红加务工,一个人每月能拿到2000余元。

古城村是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村,全村移民人口4424人,是垣曲县最大的移民村。近年来,在国家、省、市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支持下,古城村依托黄河岸畔的自然优势,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杞柳种植、加工特色产业,使棵棵杞柳变“金柳”,移民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梦想。  古城村濒临水库,岸滩宽阔,是种植杞柳的绝佳环境。杞柳好插易活,成本可控,性喜湿地,无污染、无公害,具有“一次栽植、当年见效、逐年增量、多年收益”的特点,是适合古城村移民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古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姚红权说:“2015年,古城村党员干部结合古城国家湿地公园种植杞柳的经验,带头在库边试种杞柳,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尝到甜头后,移民群众积极要求参与种植。”为壮大杞柳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在专家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垣曲县再次投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780万元,实施了以杞柳为主原料的工艺品编织厂项目,在古城镇建成总建筑面积3430平方米的杞柳工艺品编织厂,进一步支持古城村发展杞柳深加工。2020年12月,编织厂开工生产。

目前,其产品远销西班牙等国,每年可创收外汇300万美元。 古城村被水淹没的耕地达到10万亩,如何利用好这块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村民孙鑫喜做起了“水”文章。孙鑫喜从2017年开始自建养殖池试养娃娃鱼,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建起了配套设施齐全的养殖场,投放了两万尾娃娃鱼,年纯收益可达400万元。据介绍,娃娃鱼有喜静怕惊、喜阴怕风的习性,对所处环境水质要求非常严。为了使娃娃鱼能够适应环境,养殖场专门修建了测试水质池,用管道把山泉水引到养殖场内,形成了活水养殖。与此同时,他还利用技术优势成立合作社,积极发展黑鱼、银鱼等其他鱼类养殖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

下一步,我们还计划线上探索电商模式,开展网络直播,展示杞柳编织过程、编织成品等,线下依托荷花节、旅游节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姚红权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