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我的高中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8-01

张全义

今年我已过64岁了,但每每想起我的高中生活,就好比发生在昨天。

1973年3月5日,还未过14岁生日的我,手捏装在牛皮纸信封里的高中录取通知书,跟随送我的二姐,走进了坐北朝南的永济中学的大门。当时,永中大门为上顶圆拱形、木制的大车门。进了大门,沿着笔直的南北砖铺大路直往里走,两边一排排教师宿舍坐北朝南,是原来教室改建的。教师宿舍都是一模一样的砖拱形圆门,甚是整齐好看。再往前走一截路便到了教导处,这是新生入学报到的地方。

报到处,一位操着四川口音的张忠老师接待了我。后来,我被分到了高一年级51班,班主任李生泉也是新调到永济中学的。我们的宿舍原来也是教室,没有土炕,床铺是就地垒的砖,上面铺了麦秸草。

第二天早上,新生8个班在操场集合,听校长、教导主任训话,也算新生入学须知。永中的操场很大,标准的400米跑道,灰渣铺设,平整防滑。跑道围着的是足球场地,木制球门,色白锃亮,足球场边沿竖立着一副崭新的联合器材,吊环、爬绳、爬杆和滑梯一应俱全。足球场一头紧挨着一个排球场,另一头则是一排单杠和双杠,几个跳高和跳远的沙坑、扇形的铅球场地。跑道外的北边稍低的一片场地是篮球场,十多个木制篮球架整齐地排列开来。作为一名“永中”学子,能在此度过我的高中时光,心里真是像喝了蜜一样甜!

开课了,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李生泉、数学老师李玉琪、物理老师杨文彦、化学老师张润林、体育老师胡赋龙、政治老师陈家祥,以及音乐老师常学增等,都是一等一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

有些老师的代课方式也让我记忆深刻。李玉琪老师上课从不拿教科书,一两截粉笔、一条软杆的抛物线便是教具,一口流利的京腔非常有磁性,令人难忘。

可惜,后来每月6.9元的伙食费家里实在掏不起了,我在永中仅仅上了一个学期就转回了虞乡中学。

我在虞乡中学高中五班就读了一年半,1975年1月25日发的高中毕业证,宣告我的十年寒窗就此结束。在虞乡中学,我记忆最深的老师要数班主任、语文老师吕笃礼,他是从北京八中调回虞乡中学的,文才在虞乡中学可谓数一数二。地理老师张鹏武,同样上课不带教案,只需要一张地图、一根教鞭棍。听他的课,同学们从不打瞌睡,非常认真,一堂课45分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48年后的今天,我有幸在同学高建荣的帮助下加入了“永中51班同学群”,不禁勾起了我旧时的回忆。同学们旧时的模样在我眼前一一闪过,他们曾经帮助我的场景,也像电影一样一一浮现在我脑海,美哉、乐哉。

别样的高中生活,一段难忘珍贵的记忆,我将永远珍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