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寻踪觅迹彦子红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7-26

□祁世坤

祁彦子画像

蒲剧名伶彦子红,实名祁彦子(1853年~1912年),名兴盛,艺名彦子红,工须生,永济韩阳祁家巷村人。史载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蒲剧艺术进入一个鼎盛时期,蒲州梆子起自民间长期酝酿,戏班群起,剧目繁荣,名角如林。据《补庵谈戏集》:“光绪时(蒲剧)梆子最盛。”戏曲专家墨遗萍撰稿的《蒲伶之最者列传》提到,“当时晋南一带人们赞颂的四大名演员,彦子红祁彦子、元元红郭宝臣、十三旦侯俊山、白菜心郧三吉,当为杰中之杰”,彦子红名列四杰之首。

据说,彦子红一生熟练演唱剧目有200余出,与万荣翰林娄道南改编润色的蒲剧唱本就有300出之多。他对蒲剧艺技武功多有革新创见,且广收门徒,培养新秀,特别是致力于创建梨园会馆(又称学文庙,亦即合味庙),戏迷和票友更是亲切地称其为“艺人之家”,他为蒲剧的发展兴盛作出了重大贡献。

彦子红离开我们已有百余年了,他的戏剧人生留给我们的,是一些文字资料和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剧目。盛世兴文倡艺,近年来,随着蒲剧的深度发掘,“彦子红”热被再度掀起,有关他的传记、小说、新编剧目迭出,媒体更见热烈。然而遗憾的是,他未能留下个人影像,关于他的文物遗迹也很少,他的身世传说也过多辛酸,笔者等几个他的家族后人便希望从历史中钩沉出一些失落的真实,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出一点他的身影,使他能在人们面前立身可见、形容可掬,让人们目睹一个活生生的彦子红。

事情先从创建祁氏家谱说开。永济韩阳镇聚集着一个祁氏大族,居住在大小3个村庄,分别称为村、巷、庄。相传,祁氏先祖明初迁自洪洞大槐树下,然而未见家谱下传。盛世创谱,论及人物传记,未有显赫的历史名人,于是后人想到了祁彦子,他的舞台名气很大,顿觉光彩照人,令族谱生辉。

论及祁彦子的家史,在他父亲手里已是殷实富有人家,时在韩阳镇,有称祁半街。祁彦子弟兄二人,他是老二,兄长小彦,清末武举人,曾是蒲州(永济)总兵。小彦有3个闺女,都出嫁了。彦子终身未娶,小彦的二闺女兰草后过给他为女。彦子的伯叔兄长大彦有子嗣,重孙为祁官仓。

祁彦子自小天资聪明,六七岁入私塾,13岁中秀才,原指望日后仕途得进,步步高升,谁知他17岁上却痴迷戏曲,跟着外号“粮食虫”班主的“娃娃班”学戏。其父向来视戏子为“下九流”,规劝他,他却不听,以致父子反目,断了父子情分。传说祁彦子被棍棒赶出家门,且老爹留有狠话,“生不得入祠堂,死不准进祖坟”。

《伶界传奇彦子红》作者张中亮,是祁彦子的旁系后裔,他的曾祖母即祁兰草,他小时候深得曾祖母喜爱。1975年他6岁时,90岁的曾祖母离世,曾祖母的言传他大多是从父辈处得到的。他们家乡地处黄河岸畔,20世纪50年代,属三门峡水库移民区迁户。几经辗转,人分两处,地归山陕,最后张中亮的父亲随其祖父母和兄弟三家落户到永济城子埒村,张中亮的祖父母另同两个伯父迁往陕西合阳县,因此张中亮同祖父相见的机会并不多。偶得一见,张中亮印象深刻,祖父身材魁伟,面容清秀,双目炯炯,气质非凡。

张中亮听父亲说,曾祖母说过她的大儿子张凤彩和她的父亲祁小彦、二爸祁彦子“像得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有了这句话,张中亮就找到永济知名画家张军社,依照祖父和几位近门后人的肖像略加修饰,再添几分神采,绘成彦子画像,弥补了祁彦子没有遗照的遗憾。

祁彦子曾有个养子祁玉堂,唱小生,可惜早亡。张中亮曾听父亲讲,祁彦子在病倒时,只有曾祖母伺候在侧不离前后。

相传,祁彦子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擅长画鹰画雉。临汾市蒲县东岳庙舞台题记中有“大清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辛盛班到此一乐也,价钱一百七十千文,拙笔人祁彦子提流”,既见他的舞台活动范围之广,更见他的书迹难得。

祁彦子的人生后期,一直全力扑在梨园会馆的建设上。他的初衷来自于历史上唐玄宗皇帝专设的梨园会馆,这是教习艺人的学校、艺人聚会的乐园。受这一观念影响,他立志要让天下艺人俱欢颜,在韩阳建个梨园会馆。为此,他千里赴京,寻找师弟“元元红”郭宝臣帮忙,并和郭宝臣联袂献艺宫廷,在慈禧太后处领有“皇绳”以为圣旨,回乡圏地动工。终于,“光绪七年鸠工,十三年告竣”,梨园会馆建成。该馆在韩阳正名学文庙,民间俗称合味庙。为了会馆的存续操持,前后几乎费尽他全部的心血。如今,这个梨园会馆踪迹全无,然而在半个多世纪前,它还留有遗迹,现在一些60岁上的人都还有点印象。

永济学者曹中义表示,他全家从河南逃荒到韩阳,父亲曾在“魁顺元”店铺熬相公,彼时外公在学文庙做木工,母亲就出生在学文庙,今年百岁,对学文庙尚有记忆。祁军山在走访长者时得知,日寇侵华期间,有个连队常驻韩阳南头的祁巷村,日寇拆毁了学文庙里的房舍,未动手关帝和(唐)明皇神像。直到20世纪60年代,此庙还有一位看庙的五保户,名叫宋牢。

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冬天,祁家村村干部祁汉杰曾带着一伙人晚上住在庙里。那时庙里已经浸水,成了苇子园,他们割过芦苇,还住过破屋。这样说来,随着三门峡水库区整体搬迁,韩阳镇及其辖下的6个村庄经沧桑之变,夷为平地,学文庙也不留痕迹,但有关它的记忆仍清晰地留在一些人心中,曾经的目击者还大有人在。

前年,临汾剧作家马杰敏等来探寻学文庙踪迹,我们陪同实地察看了现场,只见冬日里平展的滩涂地,栽满了花椒树。经过有关方面确定,其面积为3500平方米,长70米,宽50米。张中亮经多方访问了解,不断核实,并邀请画家张军社几经绘图修改,反复征求意见,最终绘制出了学文庙图。虽说学文庙如今只见于纸上,但后人可以按图索骥,也别有一番意义。

晚年的祁彦子,身处在病魔的折磨之中。他似乎感知来日不多,便提前安排了自己的后事。按祁彦子的性格,也许他已看淡了,也许家族有了老祖宗的那一句话,谁也不敢有违族规,他也发过誓,不进祖坟就不进。还是祁家村的开明乡绅祁仲通出于大义,答应让出一块山地安葬祁彦子后身。

祁彦子的坟茔在祁家村东的转龙山旁,即祁家东山一处名为阳坪的山野之地。彦子埋葬在东山阳坪,这是人们都知道的,究竟准确位置在何处,却少有人清楚。据张中亮介绍,他父亲说过,张中亮的外表兄祁官仓及其两个儿子20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明节,都还到祁家东山阳坪坟地为祁彦子上坟,祭奠亡灵,这事在祁家村人中也有传闻。

在乡学人祁汉杰是个有心人,曾细察过祁彦子坟地,也是他引导我们几次深入实地考察。去年农历正月二十,时逢祁家转龙山华神庙会,该庙会是为了纪念称为药王的神医华佗,有着悠久的历史。笔者一行几人在乍暖还寒的时节,踏上春草初露的山路,亲临祁彦子的坟茔地。这是一处山野间的小块坪地,在数尺高的山崖下,有略显微起的土冢和稍有塌陷的坑穴,长满荆棘荒草。回看山崖上几株翠柏,觉其在山风里抖擞着精神。

祁家东山上有清朝时建的华神庙,自古至今,年节红红火火的正月二十庙会不辍,且历久弥新。华神庙后的驴驮寺山和对面的白塔寺山之间有一龙头山,其山势有所缩进,北沟和南沟溪流在龙头山前交汇,民间戏称为龙饮水,此处为龙头嘴。在这龙嘴之前,还有两处称为印台的柱状高台。这里两山夹峙,一脉蛰伏,二溪合流,白云荫护,坪地高卧,枕(条)山面(黄)河。从此一脉往后,依着山势,分为龙腹,直上称为尖岭的峰端,谓龙脊。

龙头嘴和龙腹的连接处,即这块称为阳坪的地方,其下紧挨坪地坐东向西处,就是蒲剧名伶彦子红的坟茔。年年岁岁,每逢正月的祁家华神庙会,永济虹光蒲剧团和韩阳道情班子,都会在转龙山下龙嘴头前搭台演唱,助兴演出,加之乡村锣鼓秧歌登场,汇聚成了一曲大合唱。演员们唱腔高亢,声传旷远,也是对一代蒲剧大师的传承和致敬。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