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温暖的守护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6-30

记者 韩维元

●开栏语

千古中条一池雪,一览华夏古文明。伴随着全省旅发大会的临近,由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举办的“最盐湖”寻找系列之“最完备的防汛系统”活动也迎来了“首秀”。该活动是市盐保中心对“寻找最美盐湖守护者”活动的延续和深化。活动立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整合中条山文化和盐湖周边村落历史,从人、物、事等方面推出十余期系列报道,以全面展现盐湖的人文风貌、历史遗迹,通过讲述盐池故事,倡导全民共同保护盐湖、守护盐湖、热爱盐湖,助推盐湖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公元774年,唐大历年间,随着唐代宗李豫对盐政制度的改革和河东盐池生产工艺的改进,河东池盐源源不断地被销往全国各地,每年税收达一百五十万缗,约占全国盐利的四分之一,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2.5%。至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终岁所入二百千万……减天下大半之租”。

而在这“12.5%”和“减天下大半之租”甚至对整个封建社会财政贡献的背后,都是由姚暹渠、长堤堰、南禁墙、常平堰、龙王堰等大小“72道堤堰”构成的完备的盐池防汛体系默默守护的结果,有学者甚至赞誉其在水利史上的作用“堪比都江堰”。我市水利专家孙新忠将其作用形象地概括为“虽未必光芒万丈,但始终温暖有光”。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他的脚步,穿越历史,走近盐池“72道堤堰”,一起感受她的温度和光芒。

飞鸟斜树长堤,碧空绿渠彩湖。从空中俯瞰,姚暹渠宛若一条玉带,从城市中蜿蜒而过,与北边的涑水河一同向西,汇入黄河,成为盐池北部两道最大的防洪屏障,避免盐池“客水漫入”。

姚暹渠,原名永丰渠,始建于北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隋大业年间(公元605年)都水监姚暹带领民众历时12年对该渠进行整修,百姓念其恩,将永丰渠更名为姚暹渠。姚暹渠发源于夏县王峪口,沿途拦截柳沟、寺沟等7条沟道来水,由东向西在永济伍姓湖与涑水河汇合注入黄河,全长86公里。姚暹渠对排泄中条山北之洪水,即避免盐池“客水漫入,味淡而苦”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解县志》载,姚暹渠“一泄客水入黄河,不致侵湮盐池;二沿路民堰(北堰)皆有水眼,可以灌田;三倘水大,尚能浮舟”,把导洪、护池、灌溉与航运多项功能融为一体。

而今,修葺一新的姚暹渠已是雕栏玉砌、碧波荡漾,虽然看不到历史的痕迹,但却依旧默默保护着盐池,也成为中心城区主要的防洪工程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姚暹渠不仅仍在发挥着原始的防洪功能,而且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又增加了新的截污与景观的辅助功能,兼具着防洪、护池和景观的功效。只要沿着渠堤上溯下探,在夏县和永济境内还可以看到一些建造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防洪配套工程,依旧留有时代的印记,勾起人们对过去岁月的感怀。

为保护盐池免遭洪水侵害,古人开挖姚暹渠用于拦截盐池以东中条山部分沟洪,还在紧邻盐池以东修建了鸭子池、汤里滩蓄滞洪区;在其西边修建了北门滩、硝池滩(现为西塬湖水库)蓄滞洪区以及用于拦截两滩以西中条山部分沟洪的湾湾河,形成了拦、蓄、泄相结合的三道防洪屏障。

历史上对涑水河进行了三次改道,将原来直入汤里滩、鸭子池的涑水古道改至盐池以北约20公里的涑水平原中部,极大减免了流域来洪对盐池的威胁,在其北部形成了涑水河及姚暹渠拦、泄结合的两道防洪屏障。

与姚暹渠隔湖呼应的是位于盐池南侧、中条山北麓的长堤堰(护宝长堤),它东起盐池东端,西至盐池西端,绵延20余公里,这也是盐池南侧防洪体系的最后一道防洪屏障。在长堤堰的南侧,便是盐池的另一道东西走向的防洪体系——南禁墙,它与常平堰、龙王堰、短堰、贺家堰、赵家湾堰等将中条山北麓山洪阻挡于禁墙体南侧,以蓄积余洪,防止其进入盐池,有效避免了洪水直泄而下对盐池造成的威胁。

为阻止洪水浸入盐池,历朝历代在盐池周围修筑了大量堤堰工程。北宋元符、崇宁年间,观察使王仲先于盐池东、南、西三面修筑了白沙堰、七郎堰等11条堤堰。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巡盐御史王臣沿池周围修筑禁墙2500余堵,计17422丈(合58千米),并在墙外挖堑,堑外又筑堰。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河东(今运城市境)修盐池马道护堤、李绰堰,疏浚姚暹渠、涑水河。至清代中期,盐池防洪堤堰已增至72堰。

“四滩”“两河”“七十二道堰”的兴建,形成了保护盐池免遭外部客水威胁的一套比较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为保护盐池、提高盐池的社会经济效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大大小小的堤堰有的已经难觅踪迹,有的依然默默地守护着盐池,虽然沧桑甚至残破,但这里的每一把土、每一颗石子、每一棵树都藏着一段关于盐池的故事,都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光芒,正是这道微弱的光芒,穿越历史的长空,温暖着过往,也照亮着盐池的未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