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娱>

蒲剧宗师说蒲剧:好演员能让“戏粘人”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2-06-20

□秦建华

王秀兰先生与弟子景雪变在一起

最近,由于需要完成一本蒲剧方面专著的写作任务,我与景雪变、冯明青等,专程拜谒王秀兰先生,原本约定半个小时的交谈,持续了足足两个小时。

先生虽年逾九秩,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锋甚健。她谈蒲剧的过往与现状,谈演员的艺德与素养,堪谓口若悬河,侃侃无倦。

或许是母亲唱戏的缘故,“王秀兰”三个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如雷贯耳。渐长,对王秀兰的仰慕之情如春园之草,愈发浓烈,以致于10岁左右时硬缠着父亲,非要到20公里之外的运城看一场王秀兰的戏不可。

20世纪80年代初,到运城参加工作后,承蒙原师专副校长张合礼先生的厚爱,我有幸与景克宁先生一道,数次参加市里相关部门召开的各界人士迎春茶话会,在会上近距离接触到王秀兰先生。彼时,先生五十开外,和善可亲。

退休后,因参与蒲景苑诸多事宜,我与运城蒲剧界的交往逐渐多了起来。由于工作需要,接触到不少王先生的往昔资料,遂对她的敬仰又增加几分。

那天,谈起蒲剧的现状,她说,每每遇见过去的相识及退下来的老干部,他们总会问及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演的戏百看不厌,现在有的戏却看起来让人兴味索然?

她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原因其实很简单:戏不粘人。为什么戏不粘人?主要是现在的一些演员不注意刻画人物,塑造角色,只一味地在舞台上背台词,很难做到声情并茂,活灵活现。

鉴于此,她不顾年事已高,应邀精心准备了系列讲座,并六易其稿,请相关部门录制成音像资料,以备青年演员学习提高。

她还告诉我们,最近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来家里采访,录制了一期专题片《梨园记忆:山西戏曲名家口述历史——蒲剧名家王秀兰》,时长45分钟,播出后反响热烈,并被多个平台转发。

当话题转到蒲剧表演、说到景雪变时,先生喜形于色,不禁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并对景雪变说:“你是我最好的学生。几十年来,凡遇到表演中的难题,都会来问我。”她还笑着说:“你做的很好,我表扬你!早年你因化妆脸上过敏严重,对我说想改行,我立马严肃批评,坚决不允!你看,这不为蒲剧事业坚持了一辈子嘛!”听说景雪变不久将要退休,她说:“退了也得干,要想方设法把自己对戏曲的理解和技艺传承下去,这是我们老戏剧人终身的责任和义务。”

她还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她虽然年纪大耳朵背,听不清配乐、配器,不能登台演唱了,但还能说。她曾把《杀狗》中“吃面”的那段道白,二度创作成一个单口小品。她不无自豪地笑着说:“一只碗一双筷子,成了我晚年仍能随处即兴表演的最后一个作品,以报答观众的浓情盛意。”

关于王秀兰先生,我还想再补充几句。在黄河金三角区域,提起“王秀兰”,几乎无人不知。她1939年7岁时,即入西安晋风剧社,首次登台饰演《柜中缘》中的许翠莲,受到观众赞赏,后成晋风剧社主要演员,辗转到兰州、平凉等城市演出,在西北一带颇有影响。1950年,她返回山西,先后在山西省大众蒲剧团、晋南蒲剧院、运城地区蒲剧团任主要演员,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汇演并获得大奖。

先生擅演花旦戏,曾受到梅兰芳、程砚秋的指点。她勤奋好学,博采众长,传统功底深厚,戏路较宽,唱做皆优,尤以做工见长。她的表演细致,表情自然逼真,舞蹈动作优美洗练,尤其她在《卖水》《表花》中美妙的舞蹈身段为人们所称道。她的嗓音清脆,咬字清晰真切,演唱委婉大方、韵味醇厚、声情并茂。她在广泛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努力进行革新创造,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重视艺术经验的总结和戏曲理论的探讨,曾提出运用程式要做到真实化、生活化、个性化和舞蹈美的主张,并著有不少艺术散论。

王秀兰先生曾当选为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任山西省人民蒲剧团团长,1958年任晋南蒲剧院蒲剧团副团长,主要作品有《涧水东流》《窦娥冤》等。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与闫逢春联袂演出的蒲剧电影《窦娥冤》,更是风靡全国,成了蒲剧永远的经典。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