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县域>

临猗县实施乡镇党校和农民夜校“两校”建设工程纪略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5-31

能力“加油站” 致富“新法宝”

——临猗县实施乡镇党校和农民夜校“两校”建设工程纪略

范小艳 闫豪杰

初夏时节,果林扬翠,果实累累。果乡临猗片片林果间,涌动着一股党员提素质、干部提干劲的热潮。在绿树掩映的田间地头,农民夜校学员挥洒汗水浇灌着累累硕果;在窗明几净的乡镇党校教室里,广大党员干部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这是近年来临猗县推动乡镇党校和农民夜校“两校”建设工程,全力打通党员教育“最后一公里”的直观体现。

近年来,临猗县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按照“党建立县”的总体思路,在14个乡镇和272个行政村全面推行乡镇党校和农民夜校建设,通过发挥“两校”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持续在理论课堂、道德讲堂、产业学堂上发力,做到扶知、扶志、扶智相结合,助力全县乡村振兴。

科学布局

“两校”建设高位推进

作为全市基层党校建设的先行者,近年来,临猗县高度重视乡镇党校和农民夜校“两校”工作,积极探索,创新思路,坚持高起点建校、高规格办校、高标准管校,各乡镇党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主动作为,着力推动“两校”建设服务于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临猗县委书记于鹏飞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要加强基层党校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校作用,实现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全覆盖,夯实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

2019年,临猗县印发了《关于在全县大力实施乡镇党校和农民夜校“两校”建设工程的实施方案》,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的工作导向,明确了“两校”建设的实施步骤,确立了乡镇党校建设“机构设置到位、设置配备到位、师资力量到位、培训规划到位、规章制度到位、经费保障到位”的“六到位”标准和农民夜校建设的“有组织机构、有阵地设备、有学习计划、有师资力量、有管理机制”的“五有”标准。作为“两校”建设工程的牵头部门,临猗县委党校充分发挥业务指导作用,及时建立骨干教师联系乡镇党校制度,全方位延伸和拓展党校教育,选定7名骨干教师,每名教师包联两个乡镇党校,定期对乡镇党校进行免费授课,全方位提升乡镇党校办学质量。同时,制定《临猗县乡镇党校标准化规范化运行考核清单》,将乡镇党校建设纳入乡镇党委书记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明确乡镇党校建设方向、目标任务、内容要求、评估要点和评分标准,定期对乡镇党校实施考核,形成合理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从组织机构到教学管理,从评估体系到培训保障,从具体实施到部门合力,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的出台和实施,为新时代临猗“两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为乡镇党校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增添了新动力。

2020年,在“两校”建设考核中,该县对14个乡镇党校开展考评,评出一类党校4个。孙吉镇薛公村夜校、角杯镇上豆氏村夜校、七级镇联合夜校等14个农民夜校,因地制宜,把夜校建在产业基地,硬件到位、设施完善、培训场地宽敞,可同时满足150余人培训需要,并带动了周边村的夜校工作。特别是上豆氏村,利用忠定合作社进行党建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并且在党支部、村委会设立了红色教育基地,加强村规民约的普及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的理论水平和党性锤炼。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两校”建设运营两年来,临猗县所有乡镇建立乡镇党校,突出政治功能,充分发挥乡镇党校教育党员、培训干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发展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重点突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地位,同时关注党员需求,贴合基层实际,形成具有鲜明地方办学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党校办学新格局。272个行政村的农民夜校,围绕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利用合作社、主导产业等资源优势,切实发挥凝聚群众、理论宣讲、法治宣传、技能培训、文明引领等方面作用。两年来,临猗县通过乡镇党校和农民夜校“两校”平台,培训党员干部群众10.6万人次。

强基固本

让乡镇党校“活”起来

“以前参加干部教育培训都要到县里或者市里,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各种学习,给我们农村干部带来很大方便啊!这次参加了疫情防控知识培训,感觉很实用,以后开课我还来。”5月25日,在孙吉镇党校,刚参加完镇上组织的疫情防控知识培训的孙吉镇北程村村干部王豪哲说。

2021年,孙吉镇本着“科学实用、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利用镇会议室、村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资源,打造党校教室、农民夜校等功能室,配备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等设施,全镇1个镇党校和24个农民夜校全部挂牌,可同时满足2000余人的培训需求。同时,孙吉镇党校实施“1244”系统工程,以开展党建活动为载体,以1个镇党校为核心,在全镇24个村布局农民夜校建设,辐射德孝治村——孙吉村,产业兴村——张家村、贾寺村,生态宜村——安昌村,创业富村——蔡村,实训基地——薛公村等现场教学点,以点带面打造“半小时党员学习圈”,实现孙吉镇“两校”建设由常态化向规范化、标准化转变。

据统计,今年孙吉镇党委通过乡镇党校开展了疫情防控政策培训、防汛抢险应急救援演练、应知应会专业测试等各种学习7次,累计培训300余人次,推动党员干部在学理论中坚定信念、在学业务中增强本领、在实操演练中丰富经验、在考核测试中检验能力,把镇“两校”建设成党员成长的“加油站”、党的声音“宣传站”。

过去,各乡镇没有专门的学习场所和培训基地,基本上都是与会议室合用,且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教师队伍建设也亟待加强。针对此情况,临猗县委深化“三基建设”,按照“功能完善、安全实用”的原则,下拨专项资金,对14个乡镇现有的会议室、文化礼堂、文化活动中心、中心学校进行改建,统一配备现代化电教设备,以满足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需求。同时,该县从全县各类人才库中选聘思想政治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领导干部、党组织书记、先进模范、教师等,建立县乡村三级党校师资库,实现资源整合、师资共享。至此,乡镇党校告别了无教育场地、无师资队伍的历史,实现了领导机构、教学计划、授课教师、教育培训的整体升级。

如今,临猗县14个乡镇党校常态化运行,成为基层党员成长进步的摇篮、党性锤炼的熔炉。

文化引领

让农村生活“富”起来

“村委小院飘书香,红色记忆新篇章;2022不平凡,基层治理关键年……”5月23日,走进耽子镇霍村村委会,远远就听见村民在唱干板腔的声音。由村民自己创作的干板腔《党建指引幸福路》赢得围观群众阵阵掌声。

“我们利用农闲时间,在农民夜校把人气聚起来,用身边人演身边事,既有精神文明建设的眉户小戏《母亲的生日》,又有宣传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干板腔《战疫情》、眉户戏《十九大精神放光芒》、法治宣传剧《赌债》等,都是反映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弘扬传统美德、倡导社会新风尚、宣传乡村新变化、讴歌新农村生活的剧目,语言生动,形式活泼,群众十分喜欢。”霍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刚说。

近年来,霍村着力用好农民夜校这一载体,通过修订村规民约、举办敬老文化节、开展“星级文明户”“模范家庭”评比活动,丰富群众生活、引领文明新风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使文明实践活动融入百姓生活,走出了一条深深扎根于乡野、散发着浓郁乡韵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之路。

像霍村一样,各行政村依托农民夜校,采用现场教学、流动课堂、个别教学等模式,为党员群众“补钙增智”“充电蓄能”,特别是打造了“田园课堂”,变“室内”为“田间”,变“讲学”为“示范”,把党课讲到田间地头,通过农技专家面对面讲、手把手教,让理论宣讲通俗易懂、党性教育鲜活生动、政策教育入脑入心、技能培训务实管用,受到群众的一致欢迎。

“以前讲课多数是农技方面的,现在有乡村振兴、直播带货、疫情防控、卫生保健等等,我们想听什么村里就组织讲什么,村民文化生活很丰富,这种方式有人气也接地气,都很喜欢。”霍村老果农贾守温高兴地告诉笔者。

据了解,今年以来,农民夜校开展各类培训共惠及当地群众0.8万人次,群众普遍反响较好,达到了让群众“受教育、学技术、得实惠”的目的。

产业带动

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5月7日早上6点多,七级镇留尚村农民夜校流动课堂就在村党支部书记王荣光的葡萄种植示范园里讲解葡萄串修剪技术。听课的葡萄种植户一边听解说看演示,一边记录管理要点。

“课里提到的每一个管理细节,专家都会示范,这比看书、听讲解来得快,也更容易懂。”村民孙立平说。

孙立平曾是七级镇留尚村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身体不太好,前些年看病花了不少钱,地里庄稼收成也不行,加上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很重。2019年,在王荣光的农民夜校流动课堂带动下,他在自己的一亩八分地上开始种植“阳光玫瑰”葡萄。

为了解决像孙立平一样缺乏葡萄种植管理知识的更多农户的实际问题,王荣光将农民夜校的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与好普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邀请该公司技术专家为全村410家种植户现场“传经送宝”。

每次专家讲课,老孙从不落下,早早就坐在最前面,只怕自己听不清、吃了亏。在流动课堂带动下,老孙每天精心管护自己的葡萄园。2020年,他家的“阳光玫瑰”葡萄第一年挂果就卖了7万多元;2021年,葡萄产量高了,品质也更好了,卖了9万多元。今年,老孙更有信心了。他逢人就说:“都是农民夜校让我收入有了保障、日子有了盼头,生活也有了滋味啊!”

王荣光说:“我们把农民夜校建在合作社上,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根据不同时节种植户的需求,邀请技术专家、本地的‘土秀才’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一系列服务,保证了葡萄的质量,密切了党群关系,也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做到了班子有威、干部有为、群众有口碑。”

如今,“阳光玫瑰”葡萄已成为留尚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岁月流金,党旗高扬。临猗县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和勤勉的精神,全面提升“两校”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使之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