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大河之“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运城实践·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5-09

记者 解世忠 朱 姝

大河汤汤,日月轮转。

古老黄河在运城进入历史新境界,展开历史新画卷。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市制订实施“五条绿色生态走廊”工作方案。其中,“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以沿黄河8县(市)为重点,结合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实施沿黄美丽乡村“1+5”工程(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引领,打造“特优农业、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五大基地),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纽带,串联沿线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创新“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模式,促进交旅、农旅、文旅等融合发展。

到2025年,全市将创建200个左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示范村,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及主干道串点成线、连片成带,形成示范效应,推动乡村振兴,形成独具晋南特色的黄河文化风情体验带。

2021年,全市共实施了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项目151个,总投资173.39亿元,计划完成投资30亿元。全年共开工项目144个,开工率95.36%,完成投资41.07亿元,投资完成率136.9%,超额完成年初计划目标。其中,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完成建设253公里,达到年度任务246公里的103%,完成进度排名全省第一;启动实施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建设行政村65个,完成投资2.36亿元。

截至2022年3月底,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仍开工项目66个,开工率62.86%,完成投资6.16亿元,投资完成率20.53%。

一个“生态优先、发展率先”的“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图景,映入人们的眼帘、进入人们的视野。

“美”在筋骨

“特”“优”农业 “全链”升级

农业,探索“未来模样”!

置身临猗县北景乡西村的智慧果业技术集成中心,整个园子里竟看不到一个果农。

“有了物联网技术,苹果种植靠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我一个人就可以同时管理上百亩果园。”园主王社民拿着手机介绍。

记者看到,智慧果园把物联网技术与标准化生产相结合,运用果业智能监控系统,打造了智能高效水肥一体灌溉、农药自动喷洒、实时气象和土壤信息记录,以及全程视频监控四大系统。“这样的技术在我的园里已应用3年多了,便捷实用,特别轻松。”

果品电商、林下旅游等以果业为主体派生的新业态不断呈现;以“机器换人”为方向的果业机械化耕作管理模式发展迅速;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智慧果业发展势头强劲……

孟夏时节,万物并秀。行走在果乡临猗,你会发现随着一批果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方式的应用和推广,一个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进入“换装”果业新时代的新临猗正厚积薄发。

没有品种的革命,就不会有果业的“换装”。

在位于北景乡西村的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里,记者目睹了先进的苹果无土育苗方式。在偌大的无土栽培车间,一个个营养杯基里的苹果苗木在培育生长,严格的空气湿度和温度控制为其提供了保障。

“通过这种育苗方式,一是大大缩短苹果育苗周期,二是可以实现工业化、流水化生产,以满足市场的新品种需求。”该县果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现在,临猗已被确定为苹果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全县已组建了由院士带队的科研团队。通过良种繁育这个突破点,临猗正成为全国苹果苗木的良种库、发展的新引擎。

早上6点半,永济市蒲州镇杨马村,沐浴着朝阳,一张渔网撒向空中、落入水面。不一会儿,渔网中鱼儿满满。穿着捕鱼服的工人快速从网中拣出符合售卖标准的鲤鱼和草鱼。

鱼塘旁边的小路上,停着四五辆货车正在等待接鱼。这些被分拣出的鱼儿将被直接销往太原。

“今年是卖鱼最好的一年,卖一年顶过去卖五年。”鱼塘的主人鱼养心话语中难掩兴奋。

鱼养心在村里承包了30亩鱼塘,养鱼给他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我从手机上可以实时监测鱼塘的情况,下饲料、增氧等都可以通过手机轻松完成。”鱼养心给记者展示他的“新玩意”。

智能化养鱼,不仅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还为鱼养心每年减少4万元左右的人工成本。同时,因为科学化养殖,鱼塘的亩产量比过去增加了1000多公斤。

“今年鱼价是最好的一年,每斤能卖到9块多,所以我们干劲很大。2018年年底沿黄一号旅游公路修起来后,交通便利多了,越来越多的客商也愿意过来。”鱼养心对养鱼越来越有信心。

这里正在建造一座船坞造型的鱼宴餐厅,政府投资百万余元的室内室外垂钓池正在规划中。随着养殖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鱼的文章越做越大。

一个园、一个站、一个人的变化,折射一座城市的新追求、新探索、新实践。

围绕“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特优农业”建设,我市还实施了“百十万”粮安工程,建设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十万亩玉米高粱基地、万亩水稻基地,加快推动永济、河津、万荣、平陆、临猗、芮城等县(市)50万亩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万荣、临猗、永济、芮城等县(市)3.6万亩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良种攻关、品牌创建等工程项目建设。

同时,大力发展特优品牌水产养殖,推动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夏县、垣曲等县(市)的龙门鲤、河东鲈、中华鲟、黑鱼、娃娃鱼等水产基地建设。推动沿黄8县(市)特色农产品贸易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园、农家乐,配套完善农产品购销点、交易市场、贮藏加工、冷连物流等,构建“农田—餐桌”农产品产销新模式。

农业,已然从“初级产品”向“生态产品”转型,从“原字号经济”向“全链条经济”转型。

“美”在颜值

生态“短板” 渐成“强项”

农村,确立“生态信仰”!

芮城县大王镇南辿村的小荒坡上,工人在抢抓工期植树造林,南辿村村民刘秀珍每天都能看到这里热火朝天的作业场景。

说起南辿村正在发生的变化,刘秀珍如数家珍。

“村里这一片小荒坡,就不敢遇到下雨天,尤其到夏天雨季,一下雨这泥沙就冲下来,冲到这黑龙涧河道里,全流进黄河了。有时候雨特别大,还有暴发山洪的危险。”刘秀珍指着荒坡下的河道说,“现在他们成天在这里种树,不仅我们村里的环境好了,也能治一治山洪对我们老百姓的危害。”

南辿村过去是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区之一,山洪沟较多,水土流失严重。山洪裹挟大量泥沙泄入是造成南辿村一带泥沙淤积、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

为了遏制这一带土地沙化严重、山洪多发、泥沙入黄,守住水清底线,芮城县在黑龙涧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这一工程,既能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村容更整洁、人居更舒适、生活更富裕的美丽乡村愿景,又为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芮城县水利局副局长王迎泽介绍,该县水利部门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坚持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并重原则,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布设各项防治措施:在黑龙涧流域太平庄附近栽植花椒及柿子经济林73.23亩;在黑龙涧流域两侧种植侧柏60万株,开展水保林建设……多措并举构建起生态流域的绿色屏障。

黑龙涧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不仅有效遏制泥沙入黄、保证黄河水质,还将为黑龙涧流域村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车行孙吉镇黄河沿岸,记者仿佛来到“绿色长廊”。

岸边的土崖不再是光秃秃的,放眼望去,整个沿河一带的岸边都披上了层层绿装,形成了一道美丽的绿色景观廊道。绿色的树木林带和奔腾的黄河水相映生辉,构成一幅美丽的绿色生态画卷。

黄河的保护离不开沿岸水土的保持。近年来,临猗县通过实施污水处理、国土绿化、通道绿化提升等一系列重点项目,持续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建设力度。2021年,该县投资1.53亿元对沿黄公路沿线的林带、山体、过境街道、村庄进行了综合生态治理,力求实现绿化、彩化和财化。

在沿岸绿化建设中,工程量最大的当属山体绿化。山体整体绿化项目,采用推土叠台的方式处理山体破坏面,每层台地高差在2.5米至3米间,坡度60度,台面宽两米,栽植金叶榆、白皮松、金枝槐、紫叶李等。目前,绿化面积达到21万平方米,使裸露的山体重现自然活力,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两侧,临猗县坚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简洁明快”的原则,栽植国槐、复叶槭、金叶榆、雪松等,为群众提供优美、舒适、安全的外部环境,营造一种“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车旅感观。

芮城、临猗的改变,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生态保护”,就是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原则,通过实施重点河、湖、库生态修复和沿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改善汾河、涑水河等入黄支流水质。

目前,我市正大力实施“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风景道示范工程”,在岸线和公路沿线之间规划建设防风固沙林带,以高水平治理、高标准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汾河干流生态修复与保护一期工程、万荣汾河入黄口生态景观及修复保护工程等十大生态保护项目,按时序顺利推进。

同时,我市大力发展国家储备林建设,积极推进荒山、荒沟绿化,实施沿黄河湿地群系统建设,增加黄河自身水调节能力。

农村,已然从“盼温饱”向“盼环保”转变,从“求生存”向“求生态”转变。

“美”在气质

转身“网红” “双富”“双贵”

农民,生长“高贵心灵”!

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黄河岸边,海内祠庙之冠——后土祠之北,黄河文化雕塑博览园吸引了诸多外地游客的目光。特殊的地理位置、令人无限遐想的雕塑作品、自然清新的湿地空气、健康奔跑在山野中的畅快淋漓,使黄河文化雕塑博览园一时间成为周边最火的“网红打卡基地”。

漫步在农耕文化博览馆农耕文明主题园中,我们遇见不同材质、体量、风格、趣味的雕塑作品,既有以具象形态传达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类型,也有以装饰、风格化的形式描绘农耕文明场景和生活乐趣的类型,还有以抽象化、装置化的方式提炼传统文化精神、传递伦理价值观的类型。

每一座雕塑都代表着一段历史。人们驻足于雕塑前仰望,孩童们围绕着雕塑游玩,一路走走停停,一路在历史中徜徉……

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恣意流淌在黄河母亲的臂弯,给人视觉与心灵带来双重震撼。

我市围绕“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文旅融合”,构建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由此可见一斑。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文旅融合”,就是通过整合沿黄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景观、丰富业态、叠加功能,从而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全力建设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国家精品旅游示范带。

早上8点,走在河津市樊村镇西磑村的主巷道上,柏油路干净整洁,多功能吸尘车正在工作,绿化箱子整齐排列,骑着电动车、自行车的村民往来穿梭……

行走其间,宛如漫步在城市的街道上,“人气”旺旺。

西磑村背靠巍峨的吕梁山,南边是运城盆地,209国道和稷西公路从村中纵横穿过,素有“旱码头”之称。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不少村庄成了“空心”,而西磑村却人气满满,这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近年来,村里主要在‘留住人’上下功夫。村里对小学进行了重建提升,对幼儿园进行了高标准改造,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了提升改造。”西磑村村委会主任薛民说,“还修建了日间照料中心,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薛民介绍,目前,村里自来水24小时供水,“煤改电”全覆盖,还规划建设了两个停车场、4所公厕,修建了小游园、小广场、篮球场、乒乓球馆等,安装健身器材,全方位满足村民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生活便捷能使人“留下来”,产业兴旺才能使人“留得住”“留得久”。

“我们盘活现有养殖合作社和养车合作社,出资50万元作担保,联合共青团河津市委、河津农商银行樊村支行,授信100万元成立青年创业基金,支持年轻人创业。”薛民说,“同时,搭建服务平台,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政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咨询服务。”

此外,西磑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不仅保护老建筑,还注重文化传承。

经过多年建设,西磑村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群众生活幸福指数高,被评为河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现在,村里就像城里一样,生活便捷,有保障、有品质,村民愿意留下来。”西磑村党支部书记薛龙志说,“村里人气越来越旺了。全村2630口人,常住人口达2300人,吸引很多外地人来参观学习。”

西磑村“密码”,在于既保留农村原生态,又引入现代生活方式,既有现代文明之便,又具田园风光之美,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实现了农村生活和现代社会完美的结合。

这里的村民,不只追求物质富裕,更追求精神“富有”,让自己“双富”起来;不只追求富贵,更追求“高贵”,让自己“双贵”起来!

“密码”不只西磑村独有。

我市通过“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美丽乡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瞄准“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建设目标,全面落实《运城市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实施方案》,将沿黄村庄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幸福美满的美丽乡村示范带。

农民,已然从“受益者”向“参与者”转轨,从“算个人账”向“算综合账”转轨。

一个全绿、深绿、厚绿,水润、水美、水兴,养眼、养心、养人的“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正成为“沿黄美好生活增长带”。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