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4-01
记者 李宏伟
垣曲县城东小学啦啦操社团在开展课后活动 资料照片
“同学们,今天咱们讲‘老鼠背土豆’故事,学习‘7’的分成……”垣曲县城东小学一年级申曼婷老师通过创设“老鼠背土豆”的童话故事情景,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一加一减”两个场景,以老鼠背土豆的故事为主线,为孩子理解“7”的分成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课堂氛围生动有趣。
同样在垣曲县城东幼儿园,王歆淼老师通过游戏活动学习数学,以游戏贯穿始终,寓教育于生活,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通过动手操作去理解“5”的组成,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这是垣曲县开展幼小结对“科学幼小衔接”双向教研实践的典型场景。
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垣曲县把“科学幼小衔接”工作列入了全县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之中,并结合县域实际情况,精准把脉,使“幼小衔接”工作顺利铺开。一年来,该县将“科学幼小衔接”列为重点教研专题,组织4个片区教研团队合力攻关,不断探索,攻克了一些“幼小衔接”方面的难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探索出一条“科学幼小衔接”的垣曲实践之路。
区域教研 多方衔接
“看到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了解了幼儿课堂之外的学习方式后,发现孩子们在区域中实现的学习与小学的学习有多方面的相通之处,如:阅读区对应小学语文、美工区对应小学生手工制作,区域活动为幼儿进入小学作了铺垫。”城东小学教师刘雪雪说。
“我们以《幼儿园入学准备指导要点》和幼儿近期发展目标为原则,并在一日生活中进行教育内容的渗透,如:天气播报、出勤统计、一日活动计划等,为进入小学作准备。”城东幼儿园张亚妮老师说。
这是在城东幼儿园开展的以“探真资源,享真课程”为主题的“科学幼小衔接”背景下的区域游戏观摩研讨活动中,结对学校教师的心得体会。
城东幼儿园园长郭妮娜说,这项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区域环境创设和组织指导幼儿游戏的专业能力。区域教研将“课程区域化,区域游戏化”,将课程融入区域,稳步推进了课程优化,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同时,结对学校还积极开展“同课异构”双向教研活动,进行多方的教学衔接。为了构显教学特色,缩小学段差距,高效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城东幼儿园联合城东小学开展“聚焦课堂,双向衔接”同课异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此次“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构显出了不同学段的教学特色和方向,也帮助两个学段的教师们更好地认识到学段间的差距,调整教法,从而帮助孩子们适应幼小之间的差异,和谐顺利地作好幼小过渡。
通过联合教研活动,加强了幼小两个学段之间的交流,使教师们对彼此的教学模式与教育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树立了科学衔接的理念,在“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中,协同合作,帮助幼儿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通过近一年“科学幼小衔接”的实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家长陪得舒心。城东小学一年级申曼婷老师说:“通过线上名师引路、线下课堂模式共研、班级管理互学等方式,我们的课堂将枯燥的汉语拼音带到了游戏王国,将生硬的数字变得活泼有趣,活动式、游戏化教学,真正帮我们减轻了教学压力,形成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氛围。”
立足自身 各寻突破
著名教育专家虞永平教授说过,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怎样使“幼小衔接”平稳过渡,无缝衔接?怎样做到学生放心、家长安心?垣曲县结对的幼儿园和小学各自立足自身教学特色和实情,积极寻求衔接的突破口,力争达到有效衔接、有益衔接的教学实效。
“城东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中,谨遵科学的教育理念,与小学、家长三方协同,理解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共同营造有利于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氛围,帮助幼儿作好入学准备。”郭妮娜说。
据了解,该园从“有效培训,思想衔接;抓实活动,科学衔接;三方协同,合力衔接”三个方面入手,寻求突破,作好“幼小衔接”。
如何衔接?郭妮娜说,如在思想衔接上,城东幼儿园积极疏通教师和家长的思想观念。一些教师以前对于“幼小衔接”的理解,多是幼儿园大班与小学的衔接。现在教师们都能意识到:入学准备是贯穿幼儿园三年的,需要全程准备,突出重点时段,而“幼小衔接”工作也并非额外增加教师的负担,而是要教师扎实做好日常教育教学,针对性地帮助幼儿作好习惯、能力、心理等方面的过渡。家长们以前对于孩子进入小学,主要关注的衔接内容是课程知识,造成孩子的学习压力和抵触情绪。现在知道了,幼儿进入小学需要作好作息时间、学习习惯、社会交往、心理适应等多方面准备,作为家长,应该相信老师的专业、相信孩子的能力,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游戏活动,通过家园协力帮助孩子作好各项入学准备。
同时,在能力衔接上,城东幼儿园注重连接一日生活,细化量化幼儿常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如:喝水、如厕、进餐、午休、整理被褥等生活活动,让孩子礼仪有标准、活动有程序、生活更条理,在班级开展“出勤统计员”“天气播报员”“小小值日生”“我是小老师”等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作为衔接的小学又是如何做的呢?
“为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城东小学以‘形成科学衔接教育生态’为载体,扎实稳步推进有效衔接工作。”城东小学校长尚栓新说。
在实践中,城东小学首先做好前期的调研发动工作,通过发放“幼小衔接”问卷的形式,召开课程教学研讨会,适度降低难度,减缓教学坡度,形成《城东小学一年级课程教学计划》。同时,该校通过开学“养成教育周”五大板块26项具体内容分时间分课时训练,使学生快速适应了小学生活,形成了具有“城东样板”的养成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园校“示范课”“同课异构”“一课三磨”互动教研,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使学生平稳适应新生课堂教学。
城东小学和城东幼儿园是“幼小衔接”结对联合共同体。一年来,两校开展小学教师走进幼儿课堂,感受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幼儿园教师走进小学课堂,体会小学生学习的要求和规范。两校在相互观摩、相互学习中打通小学与幼儿园的隔断,并从自身出发,在教师教育方式、幼儿学习方式、课堂评价方式上作出调整,缩小学段差距,帮助幼儿平稳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涯。
“孩子的一年级入学适应教育比我想象得要顺利多了,最头疼的汉语拼音、数学口算,孩子们是在游戏王国里快乐轻松地学会的。没有因为准备不足而出现上学慌乱的情况。”城东小学一年级学生王子墨的妈妈说。
谋划布局 扎实推进
幼小存于心,衔接始于行。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作为教育的两个阶段,既有差异又相互联系。“幼小衔接”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学校生活的过渡。“幼小衔接”是促进义务教育的重要保障。一年来,垣曲县教育局紧紧围绕省、市《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布好幼小衔接“统筹网”,抓好幼小衔接的“过渡带”,砌好幼小衔接“无缝墙”,拉好幼小衔接“合力弦”,形成了具有垣曲特色的“科学幼小衔接”教育新亮点,促进了全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在实践中,该县首先搭建一个学段互通的联合教研平台。通过试点园(校)、教研室、幼教股确立阶段性的教研主题,制定教研计划,建立教研团队。以“跨学段教研、探寻幼小衔接点”为主题,通过初访小学活动,研讨如何进行“环境衔接”;基于孩子的立场研讨引起他们不适应小学生活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走进课堂,研讨幼儿园课堂模式和小学课堂模式的差异;研讨幼儿园活动规则和小学的课堂指令如何统一。
其次构建一个“幼小衔接”系列课程样板。以“全域培养,全育发展”为目标,探索了目标集约化、内容精准化、组织统整化、实施活动化、评价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让“幼小衔接”课程有趣有料。
另外打通一条幼儿互动的活动通道。真正实现环境、活动上的无缝衔接,让孩子每天都能进出小学,切身体验小学的校园生活、熟悉小学的教室及各个活动室。
同时,“科学幼小衔接”重要的评价一方还有家长,避免家长的心理恐慌是作好“幼小衔接”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共育上作好家校衔接的文章很关键。各校本着服务家长、引领家庭教育的初衷,为家长提供专业帮助。基于家长的困惑和问题,各园(校)建立园(校)长答疑平台,解答孩子的入学疑问;成立由幼儿园、小学、家长、社会等方面人员组成的“幼小衔接”共育联盟;开展“我要上小学了”家访活动,家访活动要求每家每户都要走到,学生情况都要掌握。
城东小学家委会家长代表刘先生表示,在孩子开学前,学校就开展“家长体验日”活动,让家长近距离、深体验,感受游戏的魅力和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家长从上小学前的“焦虑”逐步过渡到开学后的“有效帮助”和“高效陪伴”,让家长不再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鼓动者和追从者,而是小学“零起点”教育的支持者和监督者,这样的“幼小衔接”才能真正让老百姓满意。
“在未来发展中,垣曲教育人将以‘匠人’精神,努力在‘幼小衔接’领域,寻求方法、探索途径、提升合力,用‘专业’‘共情’‘爱心’搭建起一座‘幼小衔接’的桥梁,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从孩童变少年,让‘幼小衔接’工作走得更稳更远,为打造运城教育强市贡献垣曲力量。”垣曲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郭红云说。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