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2-25
王晓玉
鱼之美,尤以“鱼尾”最早被诗人发掘。汉代才女卓文君《白头吟》道“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赞许的是鱼尾浮现于水面的灵动之美。宋代诗僧惠洪《效李白湘中作》曰:“夕光江摇鱼尾红,何处扁舟开晚篷”,落霞如一抹胭脂将水天尽染,微风拂过,湖面荡起层层涟漪,正在此时鱼儿浮现水面,鱼尾熠熠发光,让夕阳之美更加炫目。宋人还注意到,鱼尾之美与霞光之美是极为相近的,故常类比之。苏轼《游金山寺》曰:“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周邦彦《蝶恋花》云“鱼尾霞生明远树,翠壁黏天,玉叶迎风举”,仰望天空鱼鳞状的彩云漫天浮动,俯察水面,微风吹拂,水纹成韵,红色鱼尾荡漾于碧沼,水天一色,曲尽其妙。
古人对鱼身颜色的观赏,则出现得较晚。直到隋唐之际,人们才开始饲养金鲫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金鱼,但此时尚属稀缺品种。至宋代,金鱼才进入杭州一带百姓的日常生活。如苏舜钦《六和塔寺》诗云:“松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苏轼云“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余”,描绘的正是古人观赏金鱼的活动。至明代,古人的审美发生了变化,鱼身纯红或是纯白始为上品,再到后来鱼身颜色不规则又成为新的时尚,如“首尾红”“鹤顶红”等。据文震亨《长物志》记载,“鱼眼”“鱼纹”也成为明代文人观鱼的乐趣之一。从“鱼眼”看,“墨眼”“雪眼”为时人所追捧,近似于现代所称的“龙种鱼”;从“鱼纹”来说,“落花流水”“莲台八瓣”“波浪纹”“七星纹”是时人追捧的变异品种。这些名字极为文雅,既展现了明代文人观鱼的兴趣,又成为标榜文人雅士自身格调与才情的方式,观鱼亦风雅,不亦乐乎!
(《光明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