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县域>

奋力书写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绛篇章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2-17

精彩2021

2021年,新绛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用好“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坚持“三五”工作思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全县GDP跨过150亿元大关,达到158亿元,同比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8.1%。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排名全市第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3亿元,同比增长11.8%。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

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完成15.6亿元、5.6亿元,均位居全市第4,分别同比增长22.3%、22.6%。

1 科学研判、果断决策,有效应对洪涝灾害

面对我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新绛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安全转移安置了2.6万余名群众,加高加固堤坝13.7公里,处置各类险情56处,24小时封堵决口,抢收农作物30万亩,抢播小麦30万亩。统筹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1.23亿元,迅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先后为受灾群众发放过渡安置补贴、受损房屋修缮重建补贴、农业受灾补贴、生活救助补贴等5972万元,协调金融机构发放防汛救灾专属信贷资金9900万元。

2 狠抓项目、大力招商,转型动能更加强劲

成立了重点项目总指挥部和7个分指挥部,围绕“三个一批”活动开展了5次集中开工仪式,实施了总投资109亿元的63个重点项目,27个已竣工投产或试运行,累计完成投资29亿元;16个“1311”重大工程项目已建成投产7个。县城供水工程、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5个重点项目争取专项债资金1.12亿元。县级领导带头招商外出对接考察27次,建立了7个乡情招商基地、9个校友招商引才基地,全年招商签约项目34个,签约总额达218亿元,到位资金28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40%。

3 育新改旧、壮大实体,工业经济量质齐升

实施了高义钢铁1680立方米炼铁高炉产能置换、至信宝能6.25米捣固焦等19个工业技改项目,高义钢铁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至信宝能、同瑞煤化销售收入超10亿元,全县形成“一龙七虎”发展格局,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5.5:57.0:27.5。新绛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4个“区中园”,实施了总投资78亿元的46个“六新”项目,在全省县管工业类开发区综合考核中排名第8。新培育“小升规”企业12家、战新产业企业4家、“专精特新”企业5家,银盛科技被评为全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培育省级“双创”基地两家,瑞富达孵化基地荣获“省级众创空间”称号。

4 聚力特优、稳产保供,现代农业成绩斐然

粮食总产量达到2.38亿公斤,建设高标准农田4.7万亩,打造了2000亩汾河流域优质粮食高产高效核心示范区,改扩建设施蔬菜2000亩,改造老旧果园6000亩,新建大棚油桃3000亩,发展菊花茶生产基地1000亩,建成年产2000吨优质中药材加工生产线,牧原七场生猪养殖基地全面竣工。成立了全市首家县级托管服务中心,被评为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试点县,瑞恒农业示范田亩产达735.6公斤,创全市水地小麦高产纪录。新认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5家,培育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十大产业集群总产值完成16.68亿元,同比增长132%,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庄达到121个,占比达79%。

5 深挖潜力、提档升级,文旅商贸稳步发展

制订了全县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方案,启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绛州署、龙兴寺被评为3A级景区。实施了钟楼、稷王庙、魁星阁等古迹修缮工程,大益成纺纱厂旧址被认定为省级革命文物,建成首座“河东书房”。成功举办全省健身秧歌(鼓)比赛和农民丰收节、万安桃花节、光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新绛县被文旅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绛州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无形文化遗产”,鼓乐《戏鼓》荣获全省“群星奖”一等奖。龙兴大街海泉商场即将建成开业,10家企业入驻开发区电子商务及智慧物流产业园,拼多多晋南区域营销总部落户新绛,日销售额达1000万元。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9803万元,同比增长32.5%。

6 精准发力、强基补短,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成立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城市更新与乡村建设“两大行动”齐头并进。绛州广场、体育公园等“城市会客厅”成为群众休闲娱乐打卡地,高速引道绿化、19条小街小巷改造、10条道路绿化照明等相继完工,108国道城区段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开工。实施了6个美丽乡村建设和沿汾10个美丽乡村改造提升工程,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专项行动,绿化美化交通沿线1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四好农村路”34公里,农村改厕3000座,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9处。

7 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大力开展入企帮扶,精准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减免税费5008万元,惠及企业2626户次。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出让标准地4宗289亩,工业项目拿地开工时间平均缩短40%。打造“贴新办”政务服务品牌,建立7×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行政审批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80%,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8%,涉企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100%。全年新增市场主体5391户,全县市场主体突破2.9万户。引进高素质人才39名,省校合作落地项目18个,建成“双创”综合服务中心2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3家,民营科技型企业达到17家,全县在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晋兴板”挂牌企业达到9家。

8 加大投入、对症施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全年完成煤改气、煤改电8345户,宇丰冶炼、至信宝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文侯和古堆泉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城东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5个镇政府所在地生活污水处理站项目顺利推进。实施了恒强化工年处置5500吨危险废物项目,高义钢铁资源综合利用建设环保脱硫剂和钢渣尾渣制砖等项目投运达效。开展“绿满新绛”行动,2.8万亩剩余宜林地实现绿化全覆盖,栽植汾河护岸林24公里,通道绿化提标27.5公里。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9天,同比增加16天,在全市“1+5”重点区县组排名第1。汾河、浍河断面水质稳定在V类标准。

9 谋民所利、解民所忧,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全年民生支出16.2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10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实。疫情防控精准高效,全县新冠疫苗累计接种52.6万剂,开展了两轮全员核酸检测。教育事业成绩喜人,新城幼儿园竣工投用,新城小学全面完工,撤并10所小学和2所初中,高考二本及以上达线率78.4%。健康新绛加快建设,中医医院传染病区、妇幼保健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大楼主体完工,建成5所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和73所标准化村卫生室。民生保障扩面增效,补充养老保险参保达18.2万人,新建10处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2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扎实开展“技能运城”建设新绛行动,职业技能培训1.83万人,新增技能劳动者93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脱贫攻坚持续巩固,实施40个项目,投入补助资金2075万元,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111笔520万元。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着力防范金融风险,有效化解信访矛盾。

10 自我革命、优化作风,政府效能不断提升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严格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纪委监委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3件、政协委员提案149件、12345政务服务热线2090件。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成立行政复议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依法办理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案件,积极开展“八五”普法宣传,光马村、支北庄村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修订县政府工作规则,强化审计监督,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

奋进2022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工作矩阵,持续用好“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坚定不移推进“三五”工作思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狠抓项目建设 增强发展动能

●殚智竭力谋项目

●精准用力引项目

●凝神聚力建项目

狠抓新型工业 拓展转型势头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建强创优开发区

狠抓现代农业 带动乡村振兴

●协同发展优质高效主导产业

●多措并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坚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狠抓文旅商贸 提质服务产业

●培育文旅特色产业

●加快商贸物流扩规转型

●增强服务业发展质效

狠抓基础建设 提升城乡品质

●严格城乡规划管理

●继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有序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全力补上灾后水利设施短板

狠抓改革创新 激发发展活力

●坚定不移深化重点改革

●坚定不移优化营商环境

●坚定不移支持科技创新

●坚定不移培育市场主体

狠抓减污降碳 建设绿色新绛

●严格落实政策,降低能耗水平

●坚持多管齐下,改善空气质量

●围绕核心目标,提升水环境质量

●围绕控污增绿,修复土壤污染

狠抓社会事业 增强民生福祉

●稳定就业促增收

●增加供给强教育

●加大投入护健康

●落实保障兜底线

狠抓风险防范 守牢发展底线

●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紧抓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稳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