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2-07
记者 范 娜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初级产品,一般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需要加工或已初加工的农、林、牧、渔产品,以及矿石等原材料。能源、粮食等初级产品,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对于号称“三晋韭菜第一村”的盐湖区王范乡刘村庄村来说,利用韭菜生产、管理新技术,提高韭菜质量,确保供应安全,是供给韭菜这一初级产品的最好保障。
“高温覆膜”
杀死韭蛆保菜根
虎年春节前夕,天寒地冻,刘村庄的韭菜大棚内却温暖如春、绿意盎然,收割、搬运、装车、收购韭菜的菜农、客商,一派忙碌。但别看如今的韭菜长势这么好,如此受欢迎,以前并不是这样的。
刘村庄,一个拥有40余年韭菜种植史的村庄。可以说,种植韭菜多少年,菜农就跟韭蛆斗争了多少年。
什么是韭蛆?菜农解释,那是一种很小的虫子,专门吃韭菜根,韭蛆严重的时候会导致韭菜减产,甚至让韭菜大面积死亡。
“韭蛆难治,就是因为它在土里,用一般的药杀吧,药量少了不顶用,药量多了,韭菜农药残留就超标了。年年用药,还会让韭蛆具有抗药性,导致药量越用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危害韭菜安全。”提起这个让菜农头疼的问题,种了30年韭菜的刘村庄种植户郑红霞介绍道。
进入21世纪后,全社会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于是菜农把杀韭蛆的药换成了高效低毒药。“但只要用药,多多少少都会有农药残留,当然这个残留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关键问题是那些高效低毒药并不能完全杀死韭蛆。”郑红霞说。
为了彻底解决韭蛆虫害问题,种植出绿色无公害韭菜,2017年,盐湖区蔬菜发展中心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进了“日晒高温覆膜法”技术,率先在刘村庄韭菜种植基地试用。
“日晒高温覆膜法”的技术原理是针对韭蛆不耐高温的特点,在每年4月底至9月中旬选择太阳光线强烈的天气,在地面铺上透光性好、膜上不起水雾、厚度为0.1mm—0.12mm的浅蓝色无滴膜,让阳光直射到膜上,提高膜下土壤温度。当韭蛆幼虫所在的土壤温度超过40℃且持续3小时以上,就可将其彻底杀死。
盐湖区蔬菜发展中心副主任许周介绍道,2017年引进这个技术后,他们结合运城实际进行了改进,2017年冬,试用的菜农发现这一技术效果明显,当年没有发现韭蛆,且韭菜长势很好,于是2018年、2019年在全市大面积推广。
目前,刘村庄村的韭菜已申请注册了“42℃光照韭菜”商标,从种子繁育,到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给予全程关注,生产出富有阳光味道的健康韭菜,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
位于刘村庄的盐湖区振湖韭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主要经营韭菜种植和销售,近年来,合作社不遗余力推广“日晒高温覆膜法”防治韭蛆新技术,持续培育无公害、绿色、阳光韭菜,把“42℃光照韭菜”品牌打造得更响亮。
“精量弥粉”
生物菌剂护菜叶
对于韭菜种植户来说,除了韭蛆虫害防治,还有一个问题让他们感到困扰,那就是韭菜灰霉病。
自种植韭菜开始,刘村庄菜农就搭起了竹木结构的小拱棚,以确保韭菜不受寒风侵扰影响收成。但在秋冬时节,由于室外温度较低,而棚内湿度过高,极易造成韭菜灰霉病的爆发。
何为灰霉病?许周解释道,灰霉病又称白斑叶枯病,俗称白点病,是由葱鳞葡萄孢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韭菜上的病害。韭菜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是日光温室栽培韭菜的主要病害,常常造成韭菜叶片枯死,韭菜湿腐、霉烂。
对于韭菜灰霉病,往年菜农都是用腐霉利烟剂或喷剂来防治。药剂在大棚里弥漫,对灰霉病防治效果很好,但缺点是只要一用,农药残留就超标。
“国家对腐霉利要求的标准比较高。”许周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20年,中国农科院花卉研究所推荐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精量弥粉法”新技术。
许周进一步解释说,这一技术的核心成分是枯草芽孢杆菌,它是一种粉状的生物菌剂,可以消灭灰霉病,所生产的韭菜对人体很安全。
“这种菌剂不用加水,对着韭菜上空喷,很小的菌剂分子就会在空中运动,大棚内所有的地方都能被覆盖。病菌的颗粒叫孢子,它特别小,也在棚内飞。”许周说,两个肉眼看不到的小物种经过空中的较量,最终菌剂分子会完全杀死病菌。
采用这种物理方法,合作社社员不使用农药就能彻底杀死韭蛆、灰霉病病菌,韭菜种植取得了理想效果。
采访当天,我们偶遇市区两级农业农村部门执法人员联合执法,前来振湖韭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抽检韭菜,社员在一旁积极配合。
菜农说,以前,没人愿意让抽检,因为知道自家韭菜有农药残留,但现在不一样了,菜农主动要求执法人员来抽样检查。因为通过物理方法种植的韭菜,种植户对自家的韭菜非常有信心。
盐湖区蔬菜发展中心主任岳国林介绍,“十三五”期间,区蔬菜发展中心积极与国家级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了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盐湖博士工作站,将最新的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真正打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盐湖区乃至运城市蔬菜引进新品种、推广栽培新模式、科学防治病虫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盐湖区蔬菜发展中心准备的一摞资料里,记者注意到,从2018年开始,该中心已连续4年在国家权威机构进行韭菜产品检测,26项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均为“未检出”。
“今年我们计划每个月对韭菜抽检一次,并试着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把盐湖韭菜品牌推得更远。”许周的话里充满了憧憬。
钢架大棚
省时省工提效益
在刘村庄村东一片空地上,记者注意到,那里摆放着很多钢管架子,几名工人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说,他们一会要给一户韭菜种植户搭钢架大棚。
刘村庄自种植韭菜以来,一直用的是竹木结构的小拱棚。小拱棚只有1.5米高,人站起来都直不起腰,各种作业都不好操作。最麻烦的是,每天早上都要把草帘拉上去,让棚内的韭菜晒太阳,下午又要把草帘放下来,以免韭菜晚上受冻。
种了20年韭菜的王跃文对此深有感触,直言小拱棚“劳动强度大”。
王跃文家种了4亩韭菜,用竹木棚架子时,除了每天的拉帘、放帘,每年还要支棚、拆棚。“竹木片不能一直插在地里,不然会发霉,韭菜收割完了,要马上把它取出来,第二年小雪节气时再支起来。草帘也要打捆搬回家。这些都需要雇人来做,每亩地需要的人工费在2700元左右。”王跃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加上购买竹木片、草帘的费用,每亩地的投资需要五六千元。
2020年,合作社在全村推广全钢架大棚,一亩地建一个棚需要投资1万多元,按一亩地收益1万多元来说,两年才能回本,很多老百姓不愿意投资。它的优势也很明显,虽然投入大,但省工,且管理方便,韭菜效益会逐年增加。
王跃文率先给家里的韭菜地架上了钢架大棚。钢架大棚是一次投入,省工,省事。装上后,三五年都不用动它。“改成钢架大棚后,用3层膜覆盖,不用每天拉草帘放草帘了,劳动强度小多了。”他说。
在王跃文的韭菜春棚外,我们透过塑料膜缝隙看到棚内的韭菜刚刚冒出地面。王跃文说,今年韭菜行情好,价格高,他的春韭在2月底前后上市,肯定能卖个好价。
而在与王跃文一路之隔的合作社理事长王长治的韭菜冬棚内,韭菜郁郁葱葱,即将迎来收割第一刀。
“建钢架大棚在村里实施两年了,还没有完全推广开,我们要逐步提高韭菜效益,用效益来引领菜农。”王长治说,韭菜是刘村庄的最传统产业,全村200户人家都种了韭菜,如今很多已成规模,以前的竹木结构小拱棚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种植需求了,必须换成更方便管理的模式。
春节前夕,正是商品韭菜上市的时候,从各县来的客商络绎不绝。王长治说,他们村的韭菜都卖完了,还要从别的村调韭菜过来。
在王范村一个小拱棚内,刘村庄的村民正在收割韭菜。从棚外向棚内看,里面雾气蒙蒙。进入棚内,巨大的湿气扑面而来,弯腰前行数百米后,几名正在收割、打捆的女工慢慢进入视线。
多年来,刘村庄的韭菜销售也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并组建了多支收割队伍。周边村里各个菜点都有刘村庄的销售队伍,割菜一斤多少钱,转菜一斤多少钱,装车一斤多少钱,明码标价。菜农根本不用愁销路,只要把菜种好,把菜价定好,韭菜成熟时就会有工人来割、转。种韭菜的老百姓没有一点后顾之忧啦。
去年,盐湖区把刘村庄韭菜科技示范园列为重点支持发展20个农业精品园之一,承担运城市韭菜“日晒高温覆膜法”和现代农机展示推广任务。省、市多次在刘村庄召开“三新”技术推广现场观摩会。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