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2-29
□徐荔
砚与古代文人士子朝夕相伴,渗入到他们的精神生活。可在寒冷的冬天,北方的文人士子就算文思泉涌,也不能挥毫下笔,因为砚上墨会结冰,用笔去掭墨,笔和墨也会冻在一起。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漠北军帐中起草战斗檄文时,就遇到过这种窘况,他作诗描述:“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诗仙李白也没办法,无奈叹息:“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事实上,唐代已经有了化冰开墨的“神器”,那就是暖砚。最早记载暖砚的是唐人张说在《张燕公集》中的《暖砚铭》:“笔锋晓冻,墨池夜结,香炭潜燃,推寒致热。”用炭火烧烤温热,以暖砚开墨。唐朝宫廷里有这种砚,并且工艺很精巧,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内库中有七宝砚炉一所,曲尽其巧。每至冬寒砚冻,置于炉上,砚冰自消,不劳置火。冬月帝常用之。”只是那时暖砚还是稀罕物,数量少,像岑参、李白这样的诗人只能徒留感慨,说明暖砚并非一般的寒门士子所能使用。
暖砚在明清最为流行,尤其是清代,变得功能多且环保,这跟雍正皇帝的勤政有关。据史料记载,雍正经常工作到凌晨,第二天早上三四点钟就起床处理政务。目前存世的雍正批阅的奏折、部本、通本就达到了30万件,上面有雍正留下的1000万字批注。如此勤政,到了冬天暖砚对他不可或缺。 (《中国纪检监察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