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2-28
□潘志宏
“事不避难”,语出《国语·鲁语》:“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文仲即春秋时的鲁国大夫臧文仲,贤明正直,忠君爱国,历仕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位国君。鲁庄公二十八年,鲁国发生饥荒,臧文仲主动请缨,说:“居官者当事不避难。”他用鬯圭和玉磬等宝玉向齐国求购粮食,言辞诚恳,最终感动了齐人。齐人同意把粮食卖给鲁国,并退还了玉器。
“义不逃责”,类似的表述可见于《论语》中的“见义不为,无勇也”。所谓“义”,《中庸》解释为:“义者,宜也。”符合仁、礼要求的,就是义。义,既是正义、道义,也是义务、责任。“事不避难”与“义不逃责”连用,意即面对艰险困难,只要合乎道义、职责所在,就不能畏惧逃避,而应当仁不让地担负起责任,有所作为。
最早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连用的是晚清学者汤霖。汤霖是清末进士出身,自号颐园老人,在他六十岁生日时,学生们为其贺寿画了一幅《颐园老人生日游图》,汤霖欣然作自序,“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即是其中的名句。汤霖为官清廉,他传下的这种家风,体现了不畏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气概,深刻影响了他的儿子汤用彤和孙子汤一介。 (《光明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