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运博里的文化讲述者

——运城博物馆志愿者速写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12-09

■记者 游映霞

12月5日为第36个国际志愿者日。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进一步激发志愿者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运城博物馆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年度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活动。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个传播河东文化、讲述运博故事的群体,与他们展开对话,了解他们志愿服务的收获以及背后的驱动力量。

一支躬身文博的志愿者团队

“垣曲县寨里村出土的下颌骨掀开了人类起源说研究的新篇章……”站立运城博物馆“华夏寻根”专题展区,在运博志愿者讲解员娓娓道来中,参观者跟随讲解词在时光里穿梭,触摸史前脉动。

在运城博物馆,有一支身穿蓝色志愿者服装的学雷锋志愿者团队,他们主动承担基本展陈讲解工作,参与馆内组织的社会教育、临展讲解、重要节假日定点讲解等活动,被游客亲切地称为“运博蓝”。“志愿者是崇高而神圣的字眼,是博爱的体现,是爱心的代言。运博为喜爱文博、热心公益的人搭建了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平台,这也是运博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之举。”运博志愿者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2017年,运城博物馆学雷锋志愿者团队正式成立。四年时间内,运博已经培育了200余名志愿者。每年运博招募志愿者的公告发布后,许多怀着探索历史热忱,致力于烛照文化传承的市民踊跃报名。其中,不少人从事着与文博专业不相关的工作,41岁的教师王娜娟便是其中之一。作为2021届的志愿者,在经历严格的初筛、面试、复试,终于具备见习资格后,她说:“从报名到具备讲解资格,流程都十分成熟、完整、严格,让我意识到这份工作的分量和荣誉感。”

为了让志愿者们尽快胜任工作,运博开设了一系列培训课程,内容既包括博物馆基础知识、志愿者服务理念等文博专业知识,也包括形体、讲解词写作等专业性训练。经过多轮考核后,讲解员才能走到游客面前。尽管担子重,任务多,志愿者们仍觉得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

从参观者转变为讲解员,初到讲解队伍的王娜娟遇到了诸多困难。于是她想尽办法熟记讲解稿,反复查阅资料,不断拓宽与挖掘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今年11月,河东池盐博物馆开馆,她与家人前去看展,在为母亲讲述《河东盐池之图》这幅艺术珍品时,扎实的知识储备以及亲切的语态让她身边围满了听众。她不由感慨:“历史是严谨缜密的,自己参与其中,有的是真真切切的收获。”

除在展厅讲解,“运博蓝”还在许多公共项目中大显身手。比如接待各类学生研学、交流学习,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志愿者活动,组织年度优秀和荣誉志愿者赴多地博物馆进行业务交流学习等。

为传播好古中国声音贡献力量

一座城市的独特记忆、文化底蕴都被吸收于当地博物馆中。每到一地,大多数人往往直奔当地博物馆,试图一睹这座城市的风采。“运城的历史文化很厚重,外地人抵运后,到运博是快速了解运城,深刻理解运城的最佳途径。”相关负责人表示。博物馆知识讲解则是在馆内实物、图文资料的基础上,帮助公众了解馆藏知识,丰富参观感受的重要手段。

运博学雷锋志愿者团队出现在游客面前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一位外地游客在网上留言:“我走过许多地方,讲实话,运城博物馆的老师们讲得太好了,是我见过的全国各种博物馆讲解员中的佼佼者。我一直忘不掉运城,还想再去。”

运城是一座因盐而兴的城市,盐池连接着这里的历史和未来。这些天,见习志愿者董女士在展厅观摩道家画为下次讲解考核作准备,在了解运城底蕴后,她对盐池的历史、发展、演变豁然开朗:“盐池在历史上带给全国的财富及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盐池原来不只是一片水池,也曾辉煌过。”王娜娟把在博物馆习得的文化知识编成小故事,将关公、盐池的故事讲给孩子听,现在孩子自发到运博感受河东文化的力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和传承下去,是一届又一届志愿者的初心和使命。作为运城人,讲好家乡故事,让每个来馆的游客品读古中国的韵味成为他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随着新队员的持续加入,如今运博学雷锋志愿者团队成为运博的一张新名片。“把博物馆的工作作为终身事业去完成,在完成好馆内基本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挖掘,拓宽广度”,运博的志愿者们会一直讲解下去,努力为更多人讲述河东文化,守护好运城的文化会客厅。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