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让故事的“红色”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12-09

■李 文

历史是不能复制的,但我们应敬畏历史。在宏阔的历史洪流中,文学作品总是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折射出每个历史时空的深刻印记。

时至今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风”的强劲,按照马克思所期待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红色故事,其所承载的理想与信念具有一份沉甸甸的时代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创作审美价值和信仰价值高度统一的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现实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百年筑梦——河东红色故事》正是这样一本见证历史,吹响时代号角的作品。

《百年筑梦》故事里的“红色”讲述呈现了历史的温度。“红色”承载着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和深厚情感。作为一种符号,“红色”甚至成为文化图腾和革命意象的象征,一定程度上,标示着“中国身份”与“革命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百年筑梦》为我们奉上了有温度的河东故事集。人类是生活在故事中的。我们用故事去思考、去记忆,开启大脑和心智。我们将经验转化为一个个故事,以故事的形式传递信息,这种方式值得信赖。《百年筑梦》史实丰富准确、内容科学严谨,该书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河东英烈人物为历史坐标,渐次铺展人物风貌,讲好红色故事,尽可能还原历史、讴歌时代。打虎斗狼、毁家纾难、出生入死的勇斗智胜为观众还原了英雄智慧和奋斗精神。这些故事的发生地,就在我们的脚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的乡邻、亲友以及父辈。因此,故事与我们特别贴近,自然得到我们的认同,激发我们的热情。

河东故事的“红色”彰显了博大的情怀。重温红色故事,缅怀英烈前辈,继承红色传统,不是为了回归过去,而是为了前行。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表达出特定时代人民大众的情感,以审美革命的形式影响和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理想组成文化基因的基本结构,这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理论特色。

河东故事的“红色”讲述为我们展现了文明向前“中国方案”的书写情怀。进入新时代,文学作品的叙事伦理应该打破西方人性观和好莱坞英雄模式的影响。战争历史的文学叙事应重新高扬中国式的人性与英雄性,即在个人英雄之外,应该高扬追求崇高、不惧牺牲、敬畏职责的英雄主义,共同协作的英雄情怀,应该重塑和致敬鲁迅先生所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道德意识和伦理情怀。《百年筑梦》的河东红色故事构成来自沧溟下的多位人物,尽管从侧面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但超越个体的命运关照,使故事散发出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集体英雄主义精神。

河东故事的“红色”传递了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文学艺术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故事具备某种回归的力量,当今社会画卷也是从过去历史层层演变而来,这启示我们,从更高维度讲故事是中华文明向下一代传递知识、价值观和传统的重要方式。红色故事体现了内容的严肃性和表现形式将丰富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文学作品中讲述的党史、新中国史等交相辉映,照亮了民族独立解放、赢得幸福生活的进程。这些作品字里行间,闪耀着理想的光芒、信念的力量,品味这些红色经典,感悟红色信仰的力量,用英雄的精神内核激励青年一代,培塑青年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坚韧、勇敢的品格。在历史的纵向延长线上,我们都任重而道远。

河东故事的“红色”基因是对中国现当代革命文学传统生动的回顾和丰富。重温红色故事,缅怀红色前辈,继承红色传统,不是为了回归过去,而是为了前行。它有益于人们在重温经典的同时,铭记历史,锻造信念,激发热情,凝聚奋斗的力量。它激励我们在同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的对话中,不断获取新的智慧。《百年筑梦》用朴实通俗的叙事方式,将党的优秀传统、光辉历程及河东先烈主要事迹呈现于读者面前,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时代主旋律。故事里,他们超越个体、超越死亡、超越极限的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出对崇高美学的极致追求。崇高的力量恰恰在于能够克服甚至超越人性中的平凡。将个体生命与国家利益、时代精神和历史使命融为一体,读者在走进作品中人物的同时,怀着对个体命运遭际的同情与关切,最终移情,从而完成自己对宏阔历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笔墨当随时代”,有信念和信仰的文学艺术作品是给予这个时代、给予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鼓舞和情感支撑的精神食粮。红色基因是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智慧结晶,它流淌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中,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信仰追求以及精神境界的结合。让历史的血脉在当代人的身上流淌下去。重视“红色”传统文化,以开阔的胸襟吸收内化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核,形成“中国式”的审美品格,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丰盈,真正扛起社会责任的旗帜,当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作者系运城学院中文系主任)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