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1-08
马慧波(左二)为新同事讲解主变油枕内部构造(资料照片)
“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咱们运城少停电,乃至不停电,尽量缩短停电时间,保障生产生活正常用电。”马慧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而且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马慧波,国网运城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检修专业技能专家”,高级技师、工程师,现任检修六班班长。他先后荣获了山西省“劳动模范”、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技术监督工作先进个人”、山西省电力公司年度“安全生产个人”等荣誉。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工匠技艺世代传承的价值理念,也是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
近日,记者就采访了这位秉持工匠精神的“发光”达人——马慧波。
方寸之间 千锤百炼
工匠精神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一样,都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成长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个时期,并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被赋予更多内涵。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
永济杏园站110kV母线路器发生绝缘气体漏气故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如果彻底检修需要断电将近半个月时间,造成周边大面积的生产生活用电困难,影响到永济、临猗等地用电。因此,检修中心采取每周补充绝缘气体这种临时解决方法来保障设备正常运行。
为了彻底解决问题,马慧波带领技术工人研究解决方案,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和准备,在全省范围内,第一次创新使用切割法,只对故障部分进行检修,最大限度上减少了生产生活的损失,初步估算减少损失可达3000万余元。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它对技术工人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需要不断提升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甚至达到“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境界。
爱学习、爱钻研、爱琢磨工作上的事是马慧波的三大爱好。
他自费购买了有关专业的书籍,利用业余时间仔细研读,不断提升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他经常利用设备检修、校验、组装、调试的机会学习新设备的原理和组装方法,悉心琢磨、了解每一种设备装置、每一个技术环节。他利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收集整理、扫描了断路器二次回落、变压器风控回路、直流设备二次回路等30余种不同电压等级设备的说明书和图纸等资料,建立了资料库,并制作成电子版,在内部网站发布,供其他同事学习参考。
工作间隙,他牵头组织编写了《直流专业运行规程》一书。为了减少劳动强度,提高检修消缺效能,他阅读大量的书籍,在半年时间里研发了六氟化硫气瓶运输小车,该项成果已荣获运城公司“五小”优秀奖。
马慧波介绍,电缆头故障是造成停电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有效规避电缆头故障,尽量减少用电故障,他日思夜想、刻苦钻研。通过对200多个电缆头故障的处理,以及上百次对故障电缆头的解剖、分析、研究,他发现90%以上的故障都是由于电缆头应力锥的安装尺寸错误而导致的。发现了这个造成隐患的根源,马慧波积极向外分享并多次开展专题讲座,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在马慧波身上始终激荡着奔放热烈的激情和超凡的奋进力量。他曾多次代表公司参加山西省电力系统组织的业务技能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2013年5月,从筹备全省检修专业技能竞赛开始,他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在长达三个月的军事化封闭训练中,作为工作负责人,每天他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都先做到。
由于长期的野外作业,他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下蹲3个小时的训练中,他强忍疼痛,和队员严格按标准对100余个零部件进行解体、清洗、检查、组装、调试、消除缺陷等流程的操作。为了适应比武训练的要求,增强所有队员的士气,在实践训练中,他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查找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探求究竟是流程问题,还是技术原因,千方百计提高队员实际操作能力,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准与速度相结合。
训练中,他时时勉励队员“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最后队员没有辜负领导和大家的期望,提前半个小时完成了技能竞赛,获得了团体竞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一技之长 能动天下
新的时代需求丰富了劳动的内涵,使工匠精神成为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升华,强调了在技术上的不懈追求。从不同行业涌现出来的大国工匠身上,我们能发现他们最闪亮的共同之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这些特征不仅仅是高技能人才群体美好的品质,更是广大劳动者在不同岗位长期积淀形成的心无旁骛钻研技能的专业素质、持之以恒力求完美的职业精神。
20多年来,马慧波从一名学徒到检修班班长,从一名门外汉到检修技师,从检修技师到缺陷专责,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专心专注。尤其是近年来他更是用火一样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他的人生价值,用闪光的脚步诠释对电力事业忠诚和不懈进取的青春活力,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融入到电力事业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马慧波深深地懂得,技术专家的根在生产一线。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具有最佳的精神状态,在其位、担其责、谋其为、出其力是他的行为准则。他主要负责运城13个县(市、区)82座110kV及以上变电站一次设备的缺陷管理及消除工作,忙碌的身影一直在各变电站之间穿梭。工作中,他以坚守的姿态往前赶,以奔涌的激情履职责,以娴熟的技能创业绩,一丝不苟,坚守岗位,严守操作规程,及时消除管理缺陷,保证了电力设备安全运行。
2012年1月6日深夜,220kV闻喜站畖底线35kV出线电缆头爆了,35kV畖底站全站失压。险情就是命令,接到通知后,他迅速带领两名同事准备好工具和材料,奔赴现场。一到站上,他们不顾路途的劳累和环境的恶劣,冒着严寒立即开始了抢修工作。经过连续8个小时的紧张工作,在早晨10点的时候终于给畖底站供上了电。就在他们完工返回的路上,突然接到电话,被告知220kV绛县站181间隔在送电的操作中发现181-1隔离开关不能合闸,需要马上处理。他二话不说,立即又赶往绛县站。到达站上后,他们顾不上休息、吃饭,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修工作中。当181间隔送上电,他们返回运城的时候,已是子夜时分。此时,他已经连续两天一夜没有休息过了。
2013年腊月二十三那一天,人们都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垣曲县古堆站10kV断路器合不上,当时已是下午3点,他和同事冒着飞舞的雪花,顶着凛冽的寒风,在零下10摄氏度的酷寒中处理了事故,为3000多家农户送去了光明和温暖。在返回途中,又接到安邑站10kV电缆头爆炸报告,当时已是晚上8点,他们又忍饥挨饿赶往事故点。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经常是参加完长达一个多月之久的春检或秋、冬检修结束刚刚回到家时,却由于紧急任务而又立即奔赴现场没日没夜地工作。
每每有人提起这些,他总是说:工作无小事,在这个岗位上,就必须这样做。近年来,他每年大约有200天在生产一线,年行程数万公里,年均消除缺陷200余条。不知道多少次深夜奔赴现场,多少次通宵达旦紧张工作,多少次忘我工作忍饥挨饿,才从而保持了近3000台各种设备无故障、无障碍、无缺陷,安全生产达到6205天的长周期记录。
薪火相传 匠人辈出
如今,全社会正在兴起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崇尚精益求精的社会风尚。为培育更多大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需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鼓励技能人才把职业作为事业,把谋生与实现自我价值融为一体,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赢得未来。同时,职业技能人才除承担技术技能革新、工艺流程改进、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外,还要在带徒传技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为提高检修消缺专业人员特别是刚分配到单位的新员工的技术水平,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检修消缺专业人才,马慧波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培训。
一是集中讲课,提高理论水平。组织员工在工作闲暇时间,每年至少进行6次理论知识集中培训。二是以师徒协议为纽带,强化培训。每年他都同新员工签订师徒协议,利用理论教授、现场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由他先后培训的11名员工已有4人成长为班长、副班长,开始在工作中挑大梁。三是临战练兵,紧抓现场培训。在工作现场他有意将一些简单的技术问题交由新员工进行操作,他在一旁监护,结束后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上进行点评。四是消缺实例讲解,提升事故分析能力。每次的现场实践操作他都一一指导,然后召集全体员工共同分析。
除此之外,劳模工作室也成为薪火相传的重要渠道。
走进变电检修中心一座小楼的三层,门口挂着醒目的招牌——马慧波劳模创新工作室。
马慧波获得过的荣誉、发明专利,处理过的重大案例,工作室人才培养机制等,都在这里得到了翔实地展示。
该工作室由国网运城供电公司牵头成立,以劳模带领身边技术骨干,深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类突出问题,为加快企业发展和提升供电服务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目前,马慧波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专利7项、创新成果10余项。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社会文化需要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也需要更多像马慧波一样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精品和佳绩,展现价值和作为,收获幸福和快乐。
记者 朱 姝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