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临猗苹果 “新”火正燎原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1-08

本报讯(记者 范 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今年,临猗县的“三新”果园在全县、全市,乃至全国都火了一把。临猗通过土地流转、社会资本投入、支部引领等方式,使“三新”果园建设在全县形成燎原之势。

临猗是苹果种植大县,拥有70万亩苹果种植面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全县果树树龄老化,果品品质逐渐下降。近年来,临猗县立足产业实际,主动作为,全力推进现代果业强县建设。去年,县委、县政府从北京引进了早熟苹果新品种——五代大卫嘎啦,并配合宽行密植、机械化操作、智能化管理等新模式,使早熟苹果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变成了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丰产。

北辛乡东卓村果农谢巷管首先行动起来,在县政府的支持下,他和果农李志高、李继刚、李志军合伙,流转了本村20家共100亩果园,投资了100万元,从去年3月开始对老果园进行更新建设。今年第一年挂果,亩产800斤,以2元每斤的价格被北京一经销商订购一空,明年后年的苹果也已被预定。管理省力省工,还不愁卖,他的果园从建园之初,就受到了全国果业专家、果农及相关从业者的关注。

北辛乡卓逸村村民王海峰就是其中之一。

十多年来,王海峰一直在经营冷库生意。近年来,随着果农年龄的增长,一些果园慢慢被放弃。而随着果树树龄的老化,果品品质也得不到保障,王海峰感觉做冷库压力越来越大。东卓村“三新”果园的建成,让他看到了希望。“我一直在关注东卓果园,从去年春天看到秋天,心里基本上就有数了。今年,我投资300多万元,购苗木、购设备,流转了村里几十家170多亩地,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三新’果园。”王海峰说,新果园比冷库投资低,收入却高。冷库一年纯收入有五六十万元。早熟苹果到丰产期时,按亩8000斤、最低2元一斤算,一年也能挣300多万元。

与谢巷管的找人合伙、王海峰的社会资本投入建果园不同,北辛乡王申村采用党支部引领的方式,也建起了“三新”果园。

王申村有1万亩耕地,其中8000亩种的苹果。面对新鲜事物,村民心里直打鼓,“效益怎么样,后期发展怎么样”“有没有前景,咱们还是再等等吧”“咱年纪大了,按照以前的管理模式,咱还不知道能等到果树结果么”等等想法,让村民不愿参与进来。

“现在的果树品种老化严重,树龄也老了,管理的人年龄也大了,跟不上时代。咱们响应政府号召,党支部牵头给群众蹚一条路子。”王申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润民说,今年春天,他和支部其他两名成员一起,流转了本村11户80亩老果园,投资80多万元,建设王申村的“三新”果园。现在正在购买设备,等看到效益了,群众就会自发起来跟着一起干。

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刘鹏介绍,2020年,全县共建了4个“三新”果园示范园,今年就出效果了,老百姓积极性很高。今年又建了10个示范园,但当时报名的就有29个。明年打算再建10个。下一步,要调整全县早中晚熟苹果的种植结构比例,现在的比例是1:2:7,要调整为3:3:4,让海拔高的、适宜种植富士果的乡镇继续种富士,让海拔低的七级、东张等乡镇以种植早熟果为主。通过这种新技术,争取用40万亩的耕地实现70万亩的产量和效益,把其他耕地腾出来进行粮食生产。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