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1-08
记者 范 娜
果农王海峰在自家果园察看苹果新品种的长势 记者 范 娜 摄
最近,以“‘早’赢天下”闻名的临猗苹果,又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提起早熟苹果,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说起红度极佳、口感脆甜、货架期长的早熟苹果,有些人就会觉得陌生了。
今年,临猗县引进的五代大卫嘎啦苹果第一年挂果。卖相好、口感好的苹果一经上市,就被外地客商抢购一空,甚至明年、后年的苹果,都被提前预订。
一果难求,临猗是怎么做到的?日前,本报记者前往临猗,深入部分示范园、试验基地、果业发展中心等,探寻临猗早熟苹果一果难求背后的原因。
凭“刚需”——瞄准新需求
“我们一家人都很爱吃苹果,一年四季除了6月份,家里苹果几乎没断过档。”谈到最爱吃的水果,盐湖区东城街道居民张敏娜快人快语,早熟苹果虽然口感不怎么好,有些面,但牙口不好的父母爱吃。她和孩子还是喜欢吃脆甜的。
张敏娜说,每年“五一”后,市场上几乎就买不到苹果了,她会提前在冰箱里储存很多苹果,能吃一半个月。直到7月份早熟苹果上市。
听闻临猗生产了好吃好看保存时间又长的早熟苹果,张敏娜擦了擦嘴边并不存在的哈喇子笑着说:“如果能吃上这么好的早熟苹果,那肯定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其实,在运城,乃至在全国,跟张敏娜一样,每到夏天就迫切想念脆甜早熟苹果的消费者比比皆是。
瞄准了消费者的新需求,主打“临猗水果,‘早’赢天下”的临猗县一直在寻找、在尝试、在探索。
临猗县地处运城盆地南端,全县沟壑密布、塬坡连绵,地势为自北向南倾斜的坡地,有利排水,丰沃的土壤,是临猗苹果的天然生产基地。近年来,临猗县立足产业实际,以建设运城峨嵋果品博物院为抓手,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果业二次革命为突破,主动作为,全力推进现代果业强县建设。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临猗果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之首,品种多达158种。“临猗苹果”则成为全省唯一跻身农产品区域百强榜的品牌。临猗的早熟苹果也成绩斐然,比其他地方同期种的,要早上市10天至15天。
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刘鹏向我们介绍了临猗早熟苹果的发展史和现状。
全县种植有70万亩果树,其中50万亩是晚熟苹果,其余为中早熟苹果。
金帅、秦冠等是临猗中晚熟苹果的代表,于1980年开始在临猗规模种植,其特点是产量大,但口感并不好的缺点也很明显,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被市场淘汰。
藤牧一号是临猗早熟苹果中最早上市的品种,其优点就是上市早,缺点是口感发酸,货架期短,一周到半个月内果肉就会发面。现在几乎已经退出临猗苹果种植目录。
1996年,临猗县自主研发了适合本地种植的早熟苹果品种——临红一号。这个品种在每年7月中旬上市,具有个大、果型好、果面全红、口感甜等特点,缺点是货架期短、储存时间短。
早熟品种美八、三夏苹果,每年7月上旬上市,这两个品种的优点是果面红、卖相好、口感脆甜,缺点也是货架期短、果肉易发面。
大约2000年时,临猗县从山东引进了早熟苹果新品种——大卫嘎啦,即一代嘎啦。在果业系统工作20多年的刘鹏清楚地记得,一代嘎啦包括皇家嘎啦、太平洋嘎啦等,细化的品种非常多。自此以后,每年7月底上市嘎啦苹果,作为运城中早熟苹果的代表,其品质逐渐得到了全国消费者的认可。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卫嘎啦苹果的品种在不断更新换代,目前临猗县种植的嘎啦苹果共10万亩,但主要是二三代嘎啦。
“其余品种的早熟苹果在临猗种植面积都不大。”刘鹏坦言,早熟苹果有个通病,那就是红了才能采摘,但含糖量远远比不上富士。因为苹果主要靠阳光照射以增加光合作用才能变红,而昼夜温差,则会使苹果变甜。在同一个花期,早熟苹果生长期比较短,一般在7月份采摘,而富士则在10月份采摘。因此,不论在红度上,还是甜度上,早熟苹果都没法跟富士比。
去年,临猗县委、县政府与北京一研究机构合作,引进了五代嘎啦苹果新品种。
新品种选择在东卓村等四个示范基地试种。
去年,东卓果农谢巷管与李志高、李继刚、李志军四人合伙,流转了100亩果园,从去年3月开始对老果园进行更新建设,以国际视野规划,以国家标准建设,以“南果”战略推动,以“四新”示范引领,致力打造“抗重茬、双脱毒、免套袋、少拉枝、宜机化、早丰产”的现代化苹果示范基地。
“我们采用宽行密植的模式种植了100亩五代嘎啦品种,政府提供的苗木。这种早熟果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丰产,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苹果生长周期。”谢巷管说,今年7月下旬,苹果第一年挂果,虽然产量不高,但果面红度高,口感好,而且保存时间长。全国各地的果业专家、全市13个县(市、区)的果农都纷纷前来观摩。
苹果还没进入采摘期,北京一位王姓销售商就闻讯而来,在实地察看后,以每斤2元的价格收购了全园的苹果。他激动地说:“过去的嘎啦红度没有这么好,你们这果子卖到5块钱一斤都正常。这个园的果子我包了,从明年开始,有多少我要多少。”
经过几个月的沉淀,如今谢巷管和他的伙伴们早已能够淡然面对,他说:“很神奇,但我们一点也不意外。因为我们满足了市场的消费新需求。”
果树脱毒快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培养室检查苹果小芽快繁情况 记者 范 娜 摄
凭“硬核”——研发新果“芯”
在国外卖到120元一株的五代嘎啦苹果苗,临猗县在国内购买时,一株只需35元。这,与国内科研机构对苹果新果“芯”的研发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掌握新果“芯”,才能种出好苹果。
2020年,临猗县通过招商引资,与临猗县领航达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了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的新技术,建设了国家级苹果脱毒壮苗繁育基地。
采访当日,走进基地的果树脱毒快繁实验室,我们感觉仿佛置身于细致严谨的科幻大片中——脚上戴鞋套,全身喷消毒液,无菌操作间只能隔着门看。
组培室工作人员杨莉向我们介绍了实验室的工作流程。
“第一个环节是在准备室配药,20多种药品,按比例配制成适宜苹果苗根系生长的母液。”杨莉指着工作台上的十余个瓶子说,配药很麻烦,她配这10种药,用了三天时间。要用定容器,配错了,里面的微量元素不够,不利于植物生长。配好后要保存在10度以下的地方,温度高了药品会失效。
第二个环节是在灭菌室里,把琼脂、糖和母液倒在一起,在电磁炉上加热、搅拌,同时,测量酸碱度,使其控制在一定数值内。最后放在灭菌锅里蒸。
第三个环节是在无菌操作间接种。蒸好后的培养剂放凉后,就像果冻一样,凝固在透明玻璃瓶底部。工作人员把一个个纤细的苹果苗小芽插进去。每个培养瓶里能插三四个小芽。
第四个环节是把插好小芽的琉璃瓶放进培养室。小芽要在这里生长三四十天,之后,用于生根的小芽会被移植到土里继续生长,用于扩繁的小芽会被分开,进入下一个扩繁程序。
“培养室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扩繁,就是把一个小芽繁殖成一堆小苗。另一个是生根。生根和扩繁的培养剂是不一样的。”杨莉说。
在培养室,透过落地玻璃窗,眼前的培养架上摆满了一个个正在瓶里或悄悄扩繁、或慢慢生根的绿色小芽,架子上贴着每瓶小芽的出生日期。看着这些小芽,我们很难把它与地里高大的苹果树联系起来,但现实是,科技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新刚介绍,果树脱毒快繁实验室是由临猗县人民政府与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联合组建的,由准备室、灭菌室、培养室、无菌操作间组成,拥有苗木病毒检测仪器、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电子分析天平、冰箱、光照培养架等设备。实验室建成以来,主要围绕优质无病毒果树苗木快速繁殖和培育,开展以果树良种、优质、高效、无毒为核心的苗木工程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果树脱毒快繁实验室培养的苹果小苗,会被移植到地里,在地里仍保持着脱毒状态,我们会从脱毒的苗上采集嫩枝,进行扦插。”在临猗县国家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临猗县领航达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贺文建向我们解释了苗木繁育接下来的流程。
基地共有36个小拱棚,快繁实验室一年能培养出10万株小苗,而小拱棚一次就能培养70万株。贺文建直言,“这就是嫩枝扦插技术的魅力所在”。
在一个小拱棚里,贺文建取出一个营养杯,介绍道:“营养杯的材料是由椰糠和泥炭组成的,把嫩枝扦插进营养杯里,在拱棚里培养40天左右,就可以移植到地里。”
“一茬70万株苗,把苗栽到地里,生长两个月,也能长出很多嫩枝。实验室提供一个母苗,这边就可以一直繁衍下去,实现工厂化批量生产。”贺文建说,每个小拱棚都由电脑控制供水,营养杯里的小苗喝的都是经过处理的纯净水。机器根据棚里的温湿度,24小时观察、调节供水,给苹果苗的生长提供一个最佳条件。
良种苗木是苹果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临猗县国家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所具有的抗重茬、双脱毒、周期短、成本低、成活率高等特点,使临猗在良种苗木的栽培方面走在了全国其他县市的前面。
除此外,在北景乡西里村,还建有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运城综合试验站。这个占地面积99亩的综合试验站,辐射带动了万荣、平陆、临猗、芮城、盐湖等5个示范县(市、区)和12个苹果生产试验示范基地。
运城苹果综合试验站主要承担郁闭果园群体结构优化与改造、矮砧集约果园建立、成龄果园肥水高效利用、新品种引进与区试、果园土壤培肥与连作障碍克服、果园三大病害综合控制等技术研究示范及当地经济政策研究任务,同时组织团队成员、技术骨干、科技服务团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采用边研究边推广的办法,把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推广到当地的生产实践中,提高科技水平及果园生产效益。
目前,试验站基地采用宽行密植矮砧栽植模式,推广了高纺锤形整形修剪、起垄覆膜、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先后引进优良新品种20余个,主要有大卫嘎啦、华硕、鲁丽、富丽、秦阳、秦脆、玖月奇迹、魔笛、福布拉斯、天红二导、凉香、瑞阳、瑞雪、维纳斯黄金、福久红、富士优系响富、2001富士、烟富10、蓬富、首富、明月、信浓金、瑞香红等,引进优良砧穗组合38个。
凭智慧——启用新“数字”
拥有了新品种,掌握了新技术,如果没有配套的新的管理模式,取得的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
从间伐到套袋,从大化肥到有机肥,从传统管理到智能化管理。在苹果树管理方面,跟其他地方一样,临猗县也一直在探索。
这些从谢巷管的果园就可见一斑。
谢巷管从1991年开始种植苹果,种了20多亩富士,不论苹果界时兴哪种管理技术,他都一一尝试过,每年的果园收入在10万元左右。
这几年,谢巷管以传统方式管理的果园,一直在赔钱。“富士果走到头了,投资、收益不成正比。想砍树,但砍了后种啥呀,只能维持着,把希望寄托在明年,盼着明年能好点。但盼了一年又一年,收益却是一年不如一年。”提起以前的果园,谢巷管朴实的话语里充满了无奈。
苹果难销售,果价上不去,面对果农们的心酸,临猗县委、县政府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果业大县迫切需要一场改革,来改变现状。
2019年前半年,临猗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员前往陕西、山东参观学习,外地宽行密植的管理模式令一行人震撼。
新的管理模式,对机械化的要求很高,而传统果园却阻止了机械的进入。临猗县委、县政府又投入到寻找苹果新品种的工作中。终于在2020年,县果业发展中心从北京一研究机构发现了新研发的五代大卫嘎啦,立刻高价引进临猗,并在北辛乡建立了国家现代苹果产业体系(东卓)示范基地。
谢巷管的果园就是示范基地的核心。
新果园,新品种,新管理。果树有了新希望,谢巷管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我们采用智慧化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简直太先进了。”谢巷管说,除草有除草机,100亩的地,一个人驾驶除草机,最多两天就能把草除完。浇水施肥是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方式。采摘有移动工作平台,站在平台上轻轻松松集中采摘,也不会弄脏衣服。
在谢巷管的果园里,记者发现,每一列树苗的起垄都比较高,比两侧地面高出25厘米—30厘米,而且树下都铺了一层黑布。
谢巷管介绍道:“那是防草布。不但能防止杂草生长,而且可以保障果树能精准喝水。果树什么时候需要水,我们什么时候浇。在不需要水的时候,雨水会从防草布上流下来。”
“如今果园的管理,100亩地一年只需要两个人。而在传统的果园,一年最少需要50个人。这就是和东卓果园一样的智慧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北辛乡党委书记黄志恒说。
“以前种果树,有挖坑、放苗、磕芽、拉枝、剪枝等十几个环节,投工特别大,也很辛苦。不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浪费都很大。过去一亩地剪枝得500块钱,再加上平时的锄草、浇地、打药,一亩地要投入将近1000块钱。现在剪枝这个环节至少能省三四百块钱,还有打药这一环节,100亩地四五个小时就能打完。果园不流转的话,这是20家的地,得40个人打一天才能打完。现在精准施肥,肥料不浪费,用的药量省了一半,工省了一大半,成本大大降低。一亩地能省一两千元。”
传统的苹果树种下后,一般是一年栽树,四年挂果,一亩能纯落四五千元,就是好果园。五代嘎啦大大缩短了生长周期,提高了收益。
“五代嘎啦一年栽树,二年挂果,三年丰产,四年盛产。今年是第一年,要控制产量,一亩产了800多斤,第二年预计能产两三千斤,第三年产8000斤到1万斤,一亩果园纯落3万元还是保守估计,以后应该会保持在四五万元一亩。收益比以前增加了10倍。”谢巷管算了一笔账,“投资这个果园,我们4个共投进去100万元,以目前果园管理模式来计算,第二年投资就少了,第三年我们就能回本。”
只要投资到位,不但省了水肥、人工,管理还简单了,挂果也早了,效益也翻番了,这种模式在国内都处于示范引领的地位。谢巷管高兴地说:“以前咱们跟着别人跑,现在在国内同行里面,咱都是领跑的。”
今年2元一斤的收购价,乐坏了北京销售商:“这么好吃,这么好看,还这么便宜,这种生意以后找我着。”黄志恒可惜地说:“咱个人都不知道这果子值多少钱,全国其他地方没有,没有参考,没法对比。”
国家现代苹果产业体系(东卓)示范基地的成绩,让东卓村年轻人的心思活泛起来。大家摩拳擦掌,前来取经。谢巷管预计,3年以内,全村60%以上的果园都会换成五代嘎啦早熟新品种。
谢巷管的果园,已成为早熟苹果界的龙头。而在北景乡西村,还有一个智慧果园,是国家苹果全产业链大数据集成中心。
园主王社民给大家介绍了大数据集成中心平台已经实现的功能:“这个平台实现了种植结构遥感功能,通过对全县各类水果种植面积的监测和管控,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一个数据。苹果、枣、桃、梨,甚至可以细化到每个乡镇、每个村、每个种植户的水果种植面积和种类。”
智慧果园拥有智慧化的设备,具备了先进的种植管理功能,能监测土壤温湿度、辐射、天气情况、环境变化,诊断病虫草害,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果品质量。
唯创新者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凝聚成临猗县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缩影,通过这个缩影,我们可以预见临猗县果业发展的光明未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