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果博会上看果农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10-25

记者 陈永年

果博会,自然是政府搭台(以后还可能是市场搭台),让农民唱戏。本届果博会报道结束,整理采访本时突然发现,伴随着果博会一届届的召开,在不经意之间,我们的农民特别是果农,越来越适应这种形式,也越来越善于从这种形式中获取更多的成长力量——

果博会这戏,农民越来越会唱了。

夏县农民张永军此次参加果博会,带来了大量的抗寒桂花苗,在地上摆了一片。路过他的摊位,偶然间听到他在小声嘀咕:“没想到人们对这种苗更有兴趣。”

他说的苗,是摆在桌子上的黄精。“这是中药材,我从云南引进培育的,可以种在果树、花卉之下,发展林下经济,市场前景非常好……”他指着黄精苗,对一名好奇的女同志解释。逛展的人来来往往,总有几人被吸引过来。

离张永军不远的地方,是绛县兴明中杨苗圃场的摊位,负责人王兴平把摆摊吆喝的一套应用到展销上,他热情招呼,把不少只是在门口张望的人拉进去听他细讲。此次展会,他带了苹果、山楂、核桃等十几种树苗。当然,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效果很好——刚开展没多长时间,开幕式都还没有结束呢,他就订出去了好几家。

有想卖的,也就有想买的。

在新品种展厅“运城果业转型适栽新品种展区”,一个农民拿着手机,转着圈子地拍。一问,原来是来自万荣皇甫小淮村的果农,家中种着六七亩苹果,但品种比较老,几乎全是晚熟红富士。此次参加果博会,就是为了寻找新品种,“主要是看些有市场竞争力的,可以在中秋节和国庆节前后上市的品种,先看一下,大致选上几种,回去再联系到园里看,品种很关键,一定要慎重。”他的话一听就是有备而来。

果博会是一个大舞台,是果农自由沟通互动的地方。

在一个县的展厅里,展出着一种新的梨品种,一个农民刚说一句“这梨看着挺好,不知道价格怎么样”话音未落,边上一个男同志就接话:“美着哩,今年一斤十几块呢,不愁卖。”问者还是一脸怀疑,边上另一个男的说:“是的,这梨我那也有,效益挺好的。”这下前一个男同志又说:“我说对着吧?我俩又不认识……”记者离开展厅,三人还在那交谈。

在果博会上,无数的农民互相交流学习,实现了自我的成长。而这种成长,在外人眼中可能更加明显。

此次果博会,武汉大学、华中科大、江西理工三所大学的后勤部门相关负责人受邀参加。开幕当天他们到万荣、临猗、平陆参观运城果业,第二天在运城市农产品进高校市校合作活动座谈会上再次碰到参观时认识的王万保等果农时,他们对这些“农业企业家”被安排坐在第二排连称“惶恐”,他们说:“来到这儿,不仅让我们认识到了不一样的山西和运城,更让我们认识到了不一样的运城农民。”

果博会是个舞台,或许也是一个比拼台。

座谈会上,产销双方直接面对面沟通,在同一个平台上,不同的人则有不一样的表现。有的落落大方,言简意赅;有的不看对象场合,只管自己滔滔不绝;有的讲究沟通艺术,寥寥几句,就拉进了双方的距离,然后层层推进,推介形象生动;有的则临时抱佛脚,上网搜简介,然后照本宣科,念完了事……果博会是所有人的果博会,机会也摆在所有人的面前,但谁真正认识到了这个机会的重要性,谁更能适应这个新的平台和规则,谁就能更好地把握住难得的机会。

或许,要说果博会的效果,邀请了多少客商、展出了多少品种等等的统计都是表面的,说到最终对运城果业、运城果农的促进和提升,可能就在那些细微、具体的场景中,对数百万的果农和果业从业者来说,一次果博会,哪怕有一点触动,有一个想法,那都是有价值的收获。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