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0-25
记者 乔 植 通讯员 史甜甜
又是一年秋风起,又到山楂成熟季。连日来,走进河津市赵家庄街道南里村的田地里,红彤彤的山楂像一串串红灯笼,映红了田野,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10月21日,在南里村的山楂地里,果农们正忙着采摘、挑拣山楂,并将自家采摘的新鲜山楂运往村里的兴农专业合作社进行销售。合作社里,加工山楂的车间内机器轰鸣,几十名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上进行切片、烘干等流水作业,整个现场井然有序、热闹非凡。“当初我们建立合作社的目的就是为了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合作社负责人张浩如是说。
近年来,南里村坚持把山楂种植作为主导产业,山楂种植面积达上千亩,每年的产量能达到200多万公斤。然而,产业得到了发展,山楂的贮藏保鲜却成了困扰果农的一道难题。每年10月份山楂成熟之后,果农们的集中采摘,让山楂的销售期得不到缓冲,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果农的经济收入。为切实解决山楂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的保鲜问题,该村于2019年成立兴农专业合作社,并建起了一个约300平方米的冷库对山楂进行储存,储存量达45万公斤。同时,还通过招商引资,投资140万余元引进了一条山楂加工生产线,采用切片、烘干技术,将新鲜山楂加工成山楂干,每年可加工山楂150多万公斤。
“我们家一共种了12亩山楂,预计产量能达到4万斤左右,现在已经全部被合作社采购。这小小的山楂果,酸酸甜甜的,鲜食、入药都可以,食用价值很高,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增收致富的‘金果果’。”村民徐彦芳高兴地说道。兴农专业合作社建成山楂加工生产线和冷库后,不仅让南里村的山楂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化经营,还在延长山楂的保鲜时间的同时,通过把鲜山楂加工成山楂干,进一步延长了山楂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山楂的附加值,让广大果农吃上了“定心丸”。除此之外,合作社每年还给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8万余元,解决20余人的就业问题,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双增长”。
经过多年的发展,小小的山楂果不仅“甜”满了果农的钱袋子,也让南里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