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发展综述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6-19

记者 陈永年 通讯员 赵 盼

经济增速稳中向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动能转化迸发,人民收入逐年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实体经济为重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响了一场荡气回肠的高质量发展攻坚战。

经济增速:在换挡中趋稳

十八大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寰球同此凉热,运城经济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阵痛交织的考验。

历届市委、市政府深刻把握新阶段、新发展的要义,沉着应对、精准发力,全力聚焦实体经济,以项目带动为王,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强工业、扩投资、促消费,全力夯实发展底盘,经济增长渐行渐稳,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特别是新一届市委“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的提出,强力聚焦项目建设,大力推行“一季一签约、一季一开工、一季一观摩、一季一考核、一季一通报”“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发展动能不断积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理念清晰、方法正确,就能克服困难、化危为机。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冲击,我市经济运行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全线飘红,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位居第一方阵。2020年,运城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1643.6亿元,比2012年增长55.8%,年均增长5.7%;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0亿元,比2012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0.1%。

这是勇于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善于创新的生动诠释。

作为农业大市,被誉为“山西乌克兰”的运城,自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强化农业基础支撑,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业保持稳定增长,粮食产量增势良好。

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82万吨,比2012年增长8.8%,8年中粮食总产累计实现2155.7万吨;水果产量达665.5万吨,比2012年增长37%,年均增长4%。

2013年至202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特别是2020年,全市工业生产复苏得力、反弹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位居全省第三。

产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基础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基础产业保障能力的不断加强。

2012年至2020年,我市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加强,公路通车总里程从15509公里增加至16096公里,增加了587公里。2020年,全市公路密度达113.5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12年增加4.1公里/百平方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37.9万辆增加至98.5万辆。2020年,全市公路货运量13595万吨,比2012年增长98.7%;公路货物周转量421.4亿吨公里,比2012年增长1.4倍。

2012年至2020年,我市邮政电信业务发展迅速。2020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351.1亿元,比2012年增长9.9倍。其中,邮政行业业务总量由2012年的2.4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22.1亿元,年均增长32%;电信业务总量由2012年的29.8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329亿元,年均增长35%。2020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463.5万户,比2012年增长19.5%。

产业增长,最后都要落脚到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上,落脚到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上。

十八大以来,市县两级坚持民生优先,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民生事业持续改善。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28元,比2012年增长77.4%,年均增长7.4%,快于GDP年均增速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47元,年均增长9.1%,快于GDP年均增速3.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12年的2.86缩小至2020年的2.53。

产业结构:在改造中优化

在新市场环境和新消费升级共同打造的经济新常态下,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已是大逻辑、大趋势。

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把产业结构优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产业结构的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服务业的全面崛起。

2013年至2020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3%、4.7%和7.6%,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4.3和2.9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与日俱增,特别是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我市的第一大产业,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

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49.6%,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比2012年提高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达到814.7亿元,比2012年增长79.5%。其中,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增加值100.9亿元,比2012年增长7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38亿元,比2012年增长42.7%。

我市是农业大市,运城农业特色在果业,优势也在果业。果业不强,运城打造特色农业强市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运城果业突围的主方向,同样是结构优化。

近年来,我市在苹果品种结构优化上,提出了“增早扩中控晚”的原则,推动品种更新换代,改变晚熟红富士“一果独大”的格局。同时,充分发挥运城“北方各类水果都能种植、都有种植”的自然优势,大力提倡发展红香酥梨、玉露香梨、阳光玫瑰葡萄、克伦生葡萄、红仁核桃等优良干鲜水果品种,改变苹果“一业独大”的格局。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固定资产投资是一切经济生产活动的首要环节,发挥着扩大需求、增加供给的引擎作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同样体现着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态势。

2013年至2020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8%,全市投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由2012年的5.4:63.3:31.3调整为10.1:39.8:50.1,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呈现逐步上升态势。2020年,全市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持续推进,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7.9%。

另外,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市“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成效越来越明显。

2020年,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69.6万平方米,比2012年下降68.3%。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比2012年下降3.4元。同时,短板领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20年,全市财政在民生领域支出348.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9.2亿元,比2012年增长1.7倍;节能环保支出16.4亿元,比2012年增长1.4倍。

发展动能:在转化中迸发

今年4月16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推进会的召开,标志着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跃升到新水平。

根据会议要求,未来我市将围绕打造“新兴产业强市”,牢牢扭住“合(和)汽(气)生材(财)”新兴产业地标,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协同攻关,抢占未来产业和科技创新制高点,着力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大健康和新材料为主攻方向,走出具有运城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十八大以来,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坚持大力提升改造传统行业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两手硬”,努力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全市工业在荆棘中突破前行。

这是展现活力与韧性的“运城实践”——

2013年至202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3%,新材料产业增长14.3%。

近年来,全市外贸虽然受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疫情影响,波动较大,但从商品结构看,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持续增长,外贸结构逐步优化。

作为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居民消费,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十八大以来,在扩大内需政策作用下,我市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消费形式持续升级,消费市场逐年扩大。201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亿元,2017年突破600亿元,2019年突破700亿元。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10.8亿元,比2012年增长67.3%,年均增长6.6%。

十八大以来,我市旅游业发生巨大变化,产业迈入新阶段。2020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771.9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3.1倍;实现旅游总收入831亿元,比2012年增长4.1倍。

2012年,永济市水峪口古村开始恢复性建设,两年后,以地方民俗、传统小吃、演艺和客栈等业态为主打的古村正式开业。如今,仅古村就带动周边数千人创业就业,年营业额数亿元。

同样是“民俗文化+美食小吃”的业态,从永济的水峪口到盐湖的岚山根,再到今年“五一”开街的运城盬街,展示着新的文旅业态从乡村到城郊再到城区的发展历程。岚山根、运城盬街周边交通每年节假日必堵的“新常态”,昭示着我市旅游业在人文景点主线之外的新成果,也佐证着人民群众“烟火气”消费的蓬勃生机。

统计数字表明,今年“五一”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215.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2亿元。其中,省外、省内其他市游客占比约六成。和2020年同期相比,我市许多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经营收入都实现大幅增长,呈现“井喷”态势。

一组组从量变到质变的数据,一个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指标,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给我市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彰显了各级领导真抓实干、马上就办、担当负责、攻坚突破的喜人成果,体现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站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继续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采取过硬措施,用一域之发展为全局增光添彩;狠抓部署落实,以更大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